V神早期介紹DAO的一篇神文,至今受用

2014年2月24日,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在Bitcoin Magazine上寫下了這篇文章。可能連V神都沒想到,這篇文章成為以太坊構建之初,自己唯一一篇系統介紹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傳世文章。

可惜的是,這篇文章不僅是孤本還是殘本,至今國內無人翻譯過,堪稱滄海遺珠!

在完成本文前兩部分後,Vitalik突然投筆,不再繼續本系列的創作。

其間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然而僅這兩部分文字的價值,足以被奉為圭臬。

不同於後來區塊鏈玩家的探索乃至專家的研究,以太坊創始人的眼光與角度是無可比擬的。

本文中,Vitalik用簡短的幾行代碼揭示了智能合約的本質;以傳統行業的變更預測了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甚至,處在以太坊宣傳時期,他竟沒有分門別類地將DAO的優勢一條一條列出。他告訴讀者最本質的東西:降低准入門檻。

Vitalik在字裡行間表露了他最真實的想法。你可以讀到他的期待、他的諷刺和他的擔憂。

讀完本文,你會發現,他就是那個技術宅,他就是那個理想主義者,他就是那個改變世界的人。

「將原有法律去中心化、近乎烏托邦式的追求、創造完全無信任的社會……」

——Vitalik Buterin

作者 | Vitalik Buterin

譯者 | Eli

譯者提示:

本文作於2014年初,其中部分區塊鏈術語目前已不再使用。可能由於該類術語使用時間較短,國內尚無對應翻譯,編譯時處理如下:

例如Factum Law、Factum Money以及Factum Society等,酌情將Factum翻譯為共識。再如Judge,在當時可能直接移用為區塊鏈術語,根據上下文語境翻譯為法官或第三方權威等。

智能合約:自我執行合同

宣傳以太坊的許多概念聽起來可能非常魔幻,有時甚至令人恐懼。比如所謂的「智能合約」,它能在沒有任何人為干預或參與的情況下自我執行指令;人類社會組成類似天網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完全生活在雲上;然而其控制的強大財力又可以激勵人們在物質世界中做實事;將原有法律去中心化、近乎烏托邦式的追求、創造完全無信任的社會……等等。

對於不知情的用戶,尤其是那些比特幣都沒有聽說過的用戶,很難想像以上這些事物的實現,也無法理解這些想法的價值。本文旨在詳細剖析這些想法,說明每個想法的確切意義,並討論它們的屬性、優點和局限性。

本文的第一部分將討論「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是一個幾十年前就存在的想法,但是它在2005年才被Nick Szabo命名並引起密碼學領域的注意。智能合約的定義很簡單:智能合約是一種能自我執行的合約。也就是說,普通合約好比是一份PDF文件,其中有要求第三方權威(judge)命令一方在某些條件下向另一方匯款的文字。而智能合約是一種計算機程序,可以在硬體上運行,自動執行這些條件。

Nick Szabo以自動售貨機為例:

「這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我們可以認為自動售貨機是智能合約的鼻祖。在有限的潛在金額損失下(即收費金額低於違反機制的成本),該機器接收硬幣,並通過簡單的機制,根據既定價格分配和更改產品。自動售貨機等於是與交易方簽訂的合同:任何擁有硬幣的人都可以與賣家交易。同時,密碼箱和其他安全機制保護存儲的硬幣和內容,使它們免受攻擊者的影響。因此,自動售貨機可以在各地部署並盈利。」

智能合約這個概念可以被應用於很多事物。我們可以制定智能金融合約,根據某些程式和條件自動洗錢;智能域名銷售訂單能以200美元的價格自動銷售域名;控制銀行賬戶的智能保險合約能根據相關信息自動支付……等等。

智能財產

然而,同時我們也面臨一個重要問題:這些合約如何有效實施?就像傳統合約一樣,除非有一個第三方權威,並擁有強制執行合約的法律權力,否則它們沒有價值。智能合約需要被「插入(plug in)」某個系統才能真正有權做任何事情。

最簡單,最老套的解決方案是使用硬體,這個想法也被稱為「智能財產」。Nick Szabo的自動售貨機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自動售貨機中,有一種原型智能合約,包含以下計算機代碼:

if button_pressed == “Coca Cola” and money_inserted >= 1.75: release(“Coca Cola”)

return_change(money_inserted – 1.75)

else if button_pressed == “Aquafina Water” and money_inserted >= 1.25: release(“Aquafina Water”)

return_change(money_inserted – 1.25)

else if …

合約有四個「鉤子(hook)」連接外部世界:button_pressed和money_inserted變數作為輸入,release和return_change命令作為輸出。所有這四個「鉤子」都依賴於硬體。我們僅研究最後三個,因為人類輸入通常不成問題。

如果合約在一台2007年的Android機上運行,它將毫無用處。因為該Android機無法獲悉有多少錢被放入投幣口,當然也無法釋放可口可樂或返回更改。而在自動售貨機中,合約能自我執行,並且其物理安全性阻止人們在違約的情況下獲取可口可樂。

智能財產的另一個更具未來感的應用是租賃汽車:想像在未來世界中,每個人的智能手機都有對應的私鑰,當你向某個地址支付100美元後,一輛汽車會自動響應你的私鑰指令一天。

房屋也同理。大部分辦公樓都是智能財產:訪問許可權由訪問卡控制,每扇門的訪問許可權由一段代碼控制並連接到資料庫。如果公司有一個自動處理僱傭合同,並激活新員工訪問卡的人力資源系統,那麼該僱傭合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份智能合約。

智能貨幣與共識社會

然而,智能合約的物理屬性使其作用非常有限。其物理屬性的安全性較低,所以即便你擁有數萬美元,其智能屬性設置也讓你無法完成任何大筆交易。

合約最終涉及轉移資金,但是我們怎樣才能真正做到讓合約轉移資金呢?目前幾乎不可能。

理論上,我們可以將合約的詳細登錄信息提供給我們的銀行賬戶,然後讓合約在某些條件下匯款,但問題在於這種合約並非真正的「自我執行」。簽訂合約的一方總是可以在付款到期之前關閉合約,或者用盡他們的銀行存款,甚至只是更改賬戶密碼。因此,無論合約怎樣與系統結合,總有人有能力將其關閉。

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該答案在我們目前的社會背景下可能較為激進,但在比特幣領域已經人盡皆知:我們需要一種新的貨幣。

到目前為止,貨幣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變:商品貨幣,商品支持貨幣和法定貨幣。

關於商品貨幣的理解很簡單:該類貨幣本身很有價值,因為它同時也是一種具有某種「內在」使用價值的商品。金銀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更傳統的社會中,我們也使用茶,鹽和貝殼等。

接下來是商品支持貨幣,比如銀行簽發的票券很有價值,因為它們可以兌換黃金。

最後是法定貨幣(fiat money),其中的「法定(fiat)」就像「要有光(fiat lux)」一樣。上帝說「讓那裡有光」,聯邦政府就說「讓那裡有錢」(譯者註:Vitalik此處提及此典故顯然有諷刺意味)。法定貨幣的價值主要在於發行它的政府接受了這種貨幣,它也成為支付稅費及其他幾項法律特權的唯一指定貨幣。

然而,比特幣的出現使我們有了一類新的貨幣:共識貨幣。

法定貨幣與共識貨幣之間的區別在於:法定貨幣由政府(或其他類型的代理機構)製造並維護。共識貨幣只是一個資產負債表,其中有一些關於如何更新資產負債表的規則。

比特幣是第一個例子,但還有更多衍生的例子。例如,人們可以有一個替代規則,該規則規定只有來自某個「起源交易(genesis transaction)」的比特幣才算作資產負債表的一部分。這種貨幣被稱為「彩色硬幣」,它也是一種共識貨幣。

事實上,共識貨幣的主要優點恰恰是它與智能合約融合得非常好。智能合約的主要問題在於其執行力:如果合約規定當X發生時就向Bob發送200美元,那麼我們如何確保將200美元發送給Bob?

使用共識貨幣的解決方案非常完美:該貨幣的定義,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當前資產負債表的定義,是執行所有合約的結果。因此,如果X確實發生了,那麼每個人都會同意Bob獲得額外的200美元。反之,如果X沒有發生,那麼每個人也會同意Bob保有他之前的財產。

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革命性創造。

事實上,我們為合約甚至法律創造了一種有效的工作方式,卻不需要依賴任何形式的機制。想要罰款亂扔垃圾的人100美元嗎?那麼定義一種貨幣,如果亂扔垃圾就扣除100個貨幣單位,並讓人們接受這個方案。

如果沒有下面討論的一些重要注意事項,這個例子很可能是難以實現的。但它顯示了一般規律,該規律在其他許多領域是適用的。

智能合約有多智能?

智能合約顯然適用於任何類型的金融應用,甚至是兩種不同共識資產之間任何類型的交換。

比如域名銷售,像google.com這樣的域名是一種共識資產,因為它由伺服器上的資料庫支持並被人們接受,而購買它的資金也可以是共識貨幣。目前,銷售域名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往往需要專業化服務。而在未來,你可以將銷售報價打包成智能合約並將之放在區塊鏈上,如果有人接受,交易將自動進行,並且不存在欺詐的可能性。

在貨幣領域,去中心化交易所是另一類應用。此外,我們還可以製作對沖和槓桿交易等金融合約。

然而,在某些領域智能合約並不是那麼適用。

以僱傭合同為例:A同意為B完成某項任務並獲取X單位的貨幣C作為報酬。智能合約可以輕易處理支付環節。但是,有一個環節卻非常困難:確認工作完成。

如果該工作是在物質世界中完成的,就幾乎無法確認,因為區塊鏈沒有任何方式來訪問物質世界。即使工作是在線上完成的,仍然會存在評估質量問題。當然,在某些情況下,計算機程序可以使用機器學習演算法有效地判斷一些特徵。

綜上,很多時候一個完全由演算法運行的社會是存在問題的。

幸運的是,有一個穩健的解決方案可以結合兩個世界的優點:法官(judge)。

法院的法官擁有極大的權力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人們需要提起訴訟,等待相當長的審判時間,最終法官根據法律制度做出判決。整個過程本身並不高效。私人仲裁往往比法院更便宜、更快捷,但仍然存在問題。

然而,共識世界中的法官完全不一樣。一份僱傭智能合約可能如下:

if says(B,”A did the job”) or says(J,”A did the job”): send(200, A)

else if says(A,”A did not do the job”) or says(J,”A did not do the job”): send(200, B)

says是簽名驗證演算法;says(P,T)主要檢查是否有人提交了攜帶文本T的信息和使用p的公鑰驗證的數字簽名。

那麼這份合約是如何運作的呢?首先,僱主會將200個貨幣單位放入合約並讓合約託管。在大多數情況下,僱主和僱員都是誠實的,所以A退出並通過簽署信息說「A沒有完成工作」將資金釋放回B。B驗證A是否完成了工作,並決定合約是否將資金釋放給A。但是,如果A完成了工作,而B不同意,那麼由J來判斷A是否完成了工作。

請注意,這裡將詳細描述J的權力。J有權判決A是否完成了這個工作。更複雜的合同還可能賦予J在兩個極端間作出判決的權力。但J無權判決A應該得到600個貨幣單位、或者J應該得到200個單位貨幣、或者原有定義邊界之外的其他任何東西。

J的權力由包含J的公鑰的合同執行,因此資金根據其邊界自動轉到A或B。合約甚至可以要求來自3名法官中的2名的判決,或者它還可以讓法官各自評判該工作的不同部分,並讓合同基於這些評級自動為B的工作打分。任何合約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與任何法官合作(plug in),判斷特定事實真實與否、提供某些變數的度量、或者成為推進進度的一方。

這比現有系統好多少?簡而言之,這裡引入的是「判決即服務」機制。

當前,為了成為「法官」,你需要在私人仲裁公司或政府法院任職,或者自主創業。在加密的共識法律系統中,做一名法官只需要一個公鑰和一台可以訪問互聯網的計算機。雖然聽起來不太靠譜,但並非所有法官都需要精通法律。例如,一些法官可以專註於核查產品是否正常發貨;其他法官可以核實勞動合同的完成情況;其他人可以評估保險合同的損害賠償金。

這一切需要合約作者在合約的各個部分安置合適的法官,而這一環節又可以完全使用計算機代碼完成。

這一切就是這麼簡單。

最終優勢:降低准入門檻

兩個行業的故事

我們可以看到在互聯網時代,特別是在通信領域和商業領域,使用網際網路驅動(internet-driven)技術促進自動化的最大好處是:它提高了工作效率並降低了准入門檻。該技術為傳統世界帶來了許多積極影響,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出版業。

在20世紀70年代,如果你想寫本書,那麼在書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你需要經過大量不透明的、中心化的中介機構。首先,你需要一家有能力編輯和營銷你的書、並為消費者提供質量保證的出版社。其次,印好的書需要進行分發,最後在每個書店出售。銷售鏈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支出。最後,幸運的話,你能夠獲得每本書10%以上的收益作為版稅(royalty)。

請注意「版稅」這一術語的用法,這意味著你作為這本書的作者只是銷售鏈中一個無關緊要、消耗幾個百分點收益的部分,而不是決定這本書存在的重要人物。

時至今日,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們現在擁有分工明確的印刷公司、營銷公司和書店,每個行業都有清晰準確的定位,並且面臨著大量的競爭。此外,如果你不介意僅發行電子書的話,你可以直接在Kindle上出版並獲得其70%的盈利額。

現在,讓我們看一個完全不同的行業中非常相似的例子:消費者保護,更具體地講是託管(escrow)。

託管是商業貿易中非常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在線貿易。

當你從小型網上商店或Ebay上的商家購買商品時,你是在參與雙方都沒有實質聲譽的交易。因此,當你默認發送款項時,你無法確保收到對應的商品。而託管可以提供解決方案:你不是直接將錢匯給商家,而是首先將錢匯給託管代理,然後託管代理會等待你確認收到該商品。如果你確認,那麼託管代理將錢匯給商家;如果商家確認無法發送該商品,則託管代理會退還款項;如果存在爭議,則啟動裁定程序,託管代理會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裁定。

然而,在當前託管的應用方式中,它由中心化實體控制,並附帶大量其他功能。

例如,在Ebay的在線市場中,Ebay為賣家提供伺服器並託管他們的產品頁面、為產品提供搜索和比價功能、以及為買賣雙方提供評級系統。Ebay還控股Paypal(大型電子支付平台),它實際上是將錢從賣方轉移到買方。從本質上講,這與20世紀70年代的出版業沒有差別。

那麼我們如何利用加密貨幣與智能合約建立一個理想的市場呢?極端一點,我們可以使整個市場去中心化。例如,使用類似Diaspora的模型,允許賣方在專門的網站上、在他們自己的伺服器上、或在去中心化的Dropbox實現上託管他們的產品;使賣家在類似Namecoin的系統中存儲他們的身份,並在區塊鏈上運行信任網路。然而,我們現在有了一個更穩健和簡單的目標:將託管代理功能從支付系統中分離。

比特幣為此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多重簽名交易。

多重簽名交易的介紹

多重簽名交易允許用戶將資金髮送到具有三個私鑰的地址,這樣你需要其中兩個私鑰才能解鎖資金(多重簽名也可以是1-of-3、6-of-9或其他任何類型,但是在實踐中,2-of-3是最有用的)。

將之應用於託管的方式很簡單:在買方、賣方和託管代理之間創建2-of-3託管,讓買方向其匯入資金,當交易完成時,買方和賣方簽署交易完成託管。如果存在爭議,託管代理會進行裁定,並與買賣雙方簽署交易以向他們發送資金。在技術層面上,這有點複雜。但幸運的是,Bitrated創建了一個網站,使普通用戶可以輕鬆完成整個過程。

當然,就目前的形式而言,Bitrated並不完美,也沒有那麼多比特幣貿易使用它。它的操作可能也沒有那麼容易,特別是因為,大多數人不習慣連續幾周存儲每個交易的特定鏈接。

如果將它與一個完全成熟的商業程序結合,它會更加強大。一種設計是與類似KryptoKit的網路應用程序結合,向每個用戶顯示「開放」購買和銷售列表,並為每個用戶提供「完成」、「接受」、「取消」和「爭議」四種按鈕。接著,用戶就可以與多重簽名交易系統進行交互,就好像它是標準的支付處理器一樣,但用戶會在幾周後收到通知以最終確定或返回他們的購買。

但是,如果Bitrated完善它的交互界面,並且該系統被大規模採用,將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答案還是降低准入門檻。

目前,進入消費者託管和仲裁業務很困難。為了做成一個託管服務,你必須構建一個完整的平台和一個生態系統,以便消費者和商家在你的平台上交易。你也不能只託管資金,你首先需要轉移資金。

比如,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Ebay需要擁有並控制Paypal。有了Bitrated,所有這一切都會發生變化。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託管代理人和仲裁員,而類似Ebay的市場可以為仲裁員以及買賣雙方提供評級系統。

或者,系統可以在後台處理仲裁,類似於Uber處理計程車司機事務:任何人都可以在通過審查後成為仲裁員,系統會自動獎勵評級較高的仲裁員並解僱評級較差的仲裁員。中介手續費會下降,甚至可能大大低於Paypal收取的2.9%。

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採用同樣的基本理念,甚至走得更遠。

人們可以使用基於區塊鏈的金融衍生合約與去中心化的訂單簿,而不是依靠像Bitfinex這樣的平台對沖比特幣持股、或者以高槓桿率投機。這樣做不會讓中心化機構收取任何費用。維護交易的持續成本,包括操作安全性、伺服器管理、DDoS保護、營銷和法律費用,都可以替換為一次性編寫的合同,其代碼可能少於100行。此外,一個完美的交互界面也能一次性構建出來。

從那時起,除了網路費用外,整個系統將是免費的。像Dropbox這樣的文件存儲平台同樣會被替換。雖然硬碟需要花錢,並且系統也不免費,它仍會比目前費用便宜得多。智能合約還可以通過簡化供應方參與流程來幫助平衡市場:任何擁有大硬碟、甚至是帶有額外空間的小硬碟的人,都可以輕鬆地安裝應用程序並通過出租多餘的硬碟空間賺錢。

商務關係可以由智能合約管理,而不再需要昂貴的法院系統和私人仲裁服務,當然其中需要人類解釋的合同部分可以分為許多專業化類別。

可能有專門決定是否發運產品的裁判(judge);專門確定網路應用程序設計是否合格的裁判;專門檢查衛星圖像,並以0.75美元的費用裁定某類財產保險索賠的裁判;也會有能串聯以上每一個類別的合同作者。

專業化有其優勢,也是社會進步的原因之一,但其缺點之一是它始終需要中介管理和運作,包括專門管理中介關係的中介。智能合約幾乎可以完全消除這一類別中介,允許更大程度的專業化,同時降低其他類別的准入門檻。

原文鏈接:

【part1】https://bitcoinmagazine.com/articles/daos-scary-part-1-self-enforcing-contracts-factum-law-1393297672/

【part2】https://bitcoinmagazine.com/articles/daos-scary-part-2-reducing-barriers-1393728451/

Total
0
Shares
發表回復
相關文章

我國區塊鏈存證第一案,區塊鏈法律效力予以確認

今年6月2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對一起著作權糾紛案作出一審判決,該案當事人對侵權網頁進行了取證,並通過區塊鏈儲存電子數據的方式證明電子數據的完整性及未被篡改性。法院在審理中,首次對採用區塊鏈技術存證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予以確認。該案被稱為我國區塊鏈存證第一案。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