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谷歌這些年都收購了哪些牛逼公司

自谷歌2006年收購YouTube以來,其併購的步伐就沒有停止。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谷歌併購的公司數量已接近200家。而我們也有幸目睹了這位科技巨頭的幾樁收購案。

11年前,科技巨頭谷歌宣布了其自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樁收購案—-17億美元收購YouTube,而當時的YouTube員工數還不到100。

自此,谷歌開始在併購這條道路上高歌猛進,近十年內併購了將近200家公司。

其中,併購金額多於10億美元的有6筆,比如營銷解決方案專家DoubleClick(31億美元),導航應用Waze(11.5億美元)。以及近幾年收購的DeepMind(6.5億美元,),這一舉動,也象徵著谷歌向AI領域進軍的步伐。

而谷歌並不是每次都成最大贏家,特別是其在硬體方面壓的賭注,其中包括公司最大的兩例收購案:摩托羅拉(1260億美元)和物聯網創業公司Nest Labs(32億美元)。Nest Labs與Google Home的融合給它的發展錦上添花;反觀另一方,摩托羅拉卻在2014年10月以不到四分之一的收購價(大約29億美元)被賣給了聯想。

儘管併購硬體公司的結果喜憂參半,谷歌在這個領域又完成了一筆重要交易—-上個月以1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HTC的Pixel 智能手機部門—-證實了谷歌對硬體的關注度只增不減。這是谷歌今年以來11筆併購交易中最大的一筆。

隨著谷歌收購公司數量的不斷增長,我們製作了谷歌迄今為止最重要併購時間軸。

這幅信息化圖像裡面最關鍵的幾點:

一張圖看懂谷歌歷年大宗收購案

  • 谷歌在其最大的11筆併購交易上總共花了260億美元
  • 谷歌2012年以1250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並且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併購交易
  • 並列第10名的最小交易額是收購Postini和Apigee,兩者併購價格均為25億美元
  • 超過10億美元的交易總共有6筆
  • YouTube(17億美元)是谷歌超過10億美元收購中的第一筆,這仍然是其第四大交易
  • 這些交易反映了谷歌的戰略是如何一步步演變的:從2000年後的廣告技術(AdMob, DoubleClick)到2010年後的移動互聯網 (Motorola Mobility, Apigee) 和AI(DeepMind) 。

最大收購案收購摩托羅拉移動(125億美元,2012年)是谷歌迄今為止最大的收購交易。除了獲得數以千計的專利外,此次交易的主要好處還包括,谷歌能利用摩托羅拉的智能手機生產能力為Android生態系統的發展保駕護航。

收購Nest Lab(32億美元,2014年),互聯恆溫器和煙霧探測器的生產商,標誌著谷歌向物聯網的進軍。谷歌一方面能夠增加其在家用設備方面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能夠為Android生態系統提供擴展機會。

DoubleClick(31億美元,2007年)是一家廣告服務公司,在當時是谷歌最大的一筆收購。收購DoubleClick旨在補充谷歌現有的廣告業務。 這筆交易有助於谷歌在利潤豐厚的展示廣告行業站穩腳跟,使谷歌能夠通過自己的廣告交易促進程序化廣告購買。

YouTube(17億美元,2006年),全球領先的視頻分享平台,是谷歌首次花費多於10億美元的收購案。通過此次收購,谷歌預計將重點從電視等傳統媒體轉向在線視頻。這次收購也會給谷歌帶來更多流量並發展其廣告業務。

Waze(11.5億美元,2013年)是一家總部位於以色列的地圖服務初創公司,它給谷歌帶來了社交流量數據,幫助谷歌改進谷歌地圖功能,例如準確預測旅行時間和推薦導航路線。

收購HTC – Pixel 智能手機部門(11億美元,2017年)是谷歌在硬體方面的最新推進。 雖然此次收購併未包括任何生產設施,但它確實讓谷歌成為HTC智能手機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突顯出Android製造商把很多精力都投入於與iPhone製造商Apple的競爭。

AdMob(7.5億美元,2009年)是一家成立於2006年的移動廣告公司。谷歌收購這家公司是為了增加移動廣告的數量。

ITA Software(7億美元,2011年)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航空公司IT和服務提供商,谷歌收購這家公司意在擴展自己的搜索能力,並為Google Flight Search提供支持。

DeepMind(6.5億美元,2014年)是Google在深度學習領域最重要的收購案。這家總部位於倫敦的初創公司成立於2010年,在收購之時員工人數不足100人。

Postini(6.25億美元,2007年),這是一家通信安全和合規創業公司,谷歌收購這家公司旨在提高其應用的安全性。在此交易之前,谷歌已經將Postini提供的解決方案用於Gmail里的垃圾郵件過濾產品。

Apigee(價值6.25億美元,2016年)是一家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API平台提供商,被谷歌收購,以幫助擴展其企業服務並改進其雲產品。

Total
0
Shares
發表回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