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聯棄A股赴港IPO上市仍需努力

自今年4月香港交易所與全國股轉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起,市場就對「三+H」模式頗多關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新三板掛牌公司保險中介盛世大聯早在5月就謀求赴港上市。但是時至今日尚未完成。

據專業人士觀察,這種特徵或能與港股市場所青睞的概念相呼應。東北證券新三板首席研究員付立春認為,港交所對於新經濟,尤其是生物科技行業持全面吸引的態度,新三板的部分企業可以納入被搜尋的範圍。另外,「三+H」模式也能為那些有意願赴港上市的新三板公司提供便利。

盛世大聯積極推進H股發行事項

同花順信息顯示,截至目前,港股保險板塊共有15家上市公司,除中國平安、友邦保險等保險行業巨頭之外,僅康宏全球一家為保險中介機構。

而近期成功登陸港股的險企案例則是眾安在線,主打技術創新。經濟學家宋清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總體而言,港股市場會更青睞那些具有科技、低估值等特徵的保險股,有助於其中長期配置價值。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盛世大聯也具備類似特徵。根據公開資料,盛世大聯成立於2007年,定位為中國汽車後市場結合金融、科技的服務型高新技術企業,2014年正式在新三板掛牌。

《每日經濟新聞》查詢發現,2015年起,盛世大聯開始對研發情況進行披露。具體來說,2015~2017年,該公司研發投入的金額分別達到1628.35萬元、4257.02萬元以及1544.20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是6.77%、8.57%和1.72%。另外,截至2017年末,盛世大聯共擁有研發人員120名,占員工總量的比例為21.23%。基於這種情況,2016年6月新三板首次分層至今,盛世大聯便連續入選創新層。

付立春認為,就港交所而言,其對新經濟,特別是生物科技行業持全面吸引的態度,原因在於這類企業能作為市場未來發展的一個增長極。「實際上,這種公司的數量還是相對有限的,新三板的部分企業可以納入港交所搜尋的範圍。」

以成大生物為例,8月8日的最新公告顯示,就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一事,公司已經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受理單》,意味著其與香港上市的距離又近了一步。

「三+H」模式可節省企業上市成本

在專業人士看來,除了能為港股市場輸送新鮮血液,「三+H」模式更能夠解決新三板市場所面臨的困境。付立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如果按照原來的路徑,企業需要先在新三板完成摘牌,再去港股或A股市場進行IPO,時間成本以及推進過程中的費用都是比較高昂的。與此同時,這些公司的離開也會對整個新三板市場的規模、層次、質量等造成傷害。

事實上,盛世大聯也的確嘗試過A股IPO。2017年3月7日,該公司曾與平安證券簽署《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輔導協議》,進入輔導期。不過,出於戰略發展和資本布局調整的考慮,今年5月,盛世大聯與平安證券解除相關協議,終止了首發上市輔導的行為。

宋清輝分析認為,近兩年來,新三板市場低迷,流動性差,不少企業主動摘牌。為了改善流動性並獲得發展所需的資金,部分新三板公司有意向轉戰港股市場。

最新數據顯示,8月16日,掛牌公司家數11075家,總股本6456.98億股,其中,流通股本3527.58億股,成交股數6891.41萬股,成交金額21667.86萬元。需要注意的是,相較於去年同期,以上指標絕大多數出現萎縮。

據付立春分析,對於已經將「三+H」提上日程的新三板公司來說,港股市場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港股的交易相對活躍,定價功能會更明顯;二是有利於企業的國際化發展,能提供國際化的市場、團隊、技術等。不過,他同時指出:「儘管很多企業有這樣的意願,但從歷史統計來看,每年成功赴港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數量都不多。另外,只有生物科技行業的門檻有所降低,其他新經濟公司也還是要符合相應的要求。」

宋清輝也提示,港股市場的市場化程度更高,企業可能面臨成本及IPO募集資金不足等風險的考驗。

Total
0
Shares
發表回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