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國工業經濟增速急劇下降,原因是製造業普遍放緩,周四公布的數據再次明顯。
工業生產是衡量製造業,採礦業和公用事業等部門增長的指標,上月增長了4.7%,低於9月份的5.8%。這低於分析師預期的5.4%的增長。 9月份的數據從8月份創下的17年低點4.4%反彈。
中國國家統計局(NBS)周四發布的另一份數據中,今年前10個月,固定資產投資,資本貨物購買,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增長5.2%,低於分析師的預期佔比5.4%,低於9月份的5.4%。這是自1999年11月開始記錄以來的最低增幅。
零售額是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一項重要消費指標,十月份零售額較上年同期增長了7.2%,低於彭博社分析師的預測,彭博社調查顯示,零售額與九月份的7.8%保持不變。這是自4月以來的最低月度增長率。
10月份的其他數據-財新對小型私營製造商的調查結果好於預期,進出口降幅小於預期-表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穩定性有些相似。然而,周四的數字表明,中國面臨的多重重大阻力依然存在。
此外,儘管製造業低迷在今年成為頭條新聞,但投資下滑將是北京決策者真正關注的問題。與美國的貿易戰對數據產生了重大的物質影響。 10月份出口下降了0.9%,好於9月份下降3.2%,超出了分析師的預期。進口也下降了6.4%,超出了預期,但這是連續第九個月下降。
但是,分析師長期以來一直說,最大的影響將是對投資的影響。由於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關稅所產生的冷淡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經濟中,現在公司似乎在阻止大筆採購。
年初至今,十月份對基礎設施的投資為4.2%,低於九月份的4.5%。製造業投資實際上從2.5%上升至2.6%,但基礎設施投資是最大的組成部分,不足以阻止下降。
在工業生產數據中,最大的單一組成部分製造業增長了4.6%,而採礦業增長了3.9%。這兩個數字均大大低於9月份的5.6%和8.1%的增幅。
在星期四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將中國的經濟困境歸結為「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相對更大的外部不確定性」。
全年以來,北京公布的數據都很疲軟,上個月延續了這一趨勢。自2018年7月以來,中國一直在與美國進行貿易戰,製造商受到打擊,商品價格下降,並失去了美國出口市場的很大一部分。
貿易戰也拖累了人們的信心,這意味著固定資產投資全年都在穩步增長(即使不是很明顯)。在過去的幾年中,這類投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其增長速度是今年第三季度以來最低的,為6.0%。但是現在,投資正在遭受損失。
現在,北京方面面臨壓力,以確保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不跌破其2019年全年6.0%至6.5%的目標水平。分析人士認為,明年情況將再次惡化。
在周二與北京的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舉行的會議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承認經濟面臨的挑戰。
當前的外部環境(已經變得)更加複雜和嚴峻,對國內經濟的下行壓力越來越大,豬肉和其他產品的價格迅速上漲,並且公司的業務運營中的困難越來越大。李克強
李肇星說:「當前的外部環境變得更加複雜和嚴峻,對國內經濟的下行壓力越來越大,豬肉和其他產品的價格迅速上漲,企業的經營困難也越來越大。」
目前正在與美國進行規模較小的貿易協議,這有可能為中國出口商提供一定的關稅減免,以換取大規模購買美國農產品的交易。但是,大多數專家建議,這種小型交易在整體方案中在經濟上不會產生重大影響。
它也無法滿足特朗普政府的最初要求,特朗普政府正在對中國的經濟做法進行全面改革。許多人懷疑,如果特朗普在2020年大選中輸給民主黨對手,對北京來說事情將變得更加艱難。面對面對一個不會疏遠傳統競爭對手的總統,北京將面臨更大的壓力,要求對其經濟模式進行改革。
有人認為中國不準備釋放大量刺激方案,以使陷入困境的經濟陷入生機。取而代之的是,它將繼續採取過去一年中採取的各種增量政策措施,例如改變銀行貸款利率和為購買大額門票項目的消費者提供折扣。
儘管由於美國的貿易戰而損失了數十億美元的貿易收入,但它一直在努力通過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來彌補其中的一些損失。
自17個月前貿易戰爆發以來,中國對美國商品徵收的平均關稅稅率從8.0%升至20.7%。然而,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貿易經濟學家查德·鮑恩(Chad Bown)的研究,在世界其他地區,平均關稅率已從8.0%降至6.7%。
在上周的貿易數據中,對美國的出口再次下降,但對東南亞國家的出口卻顯著上升,這表明該政策可能會見效。
Orange Wang的其他報道
《南華早報》的更多內容:
- 中國智囊團成為第一個與政府有聯繫的機構,預測2020年的增長將降至6.0%以下
- 中國可以「調整」人口普查數據以實現增長目標,實現到2020年經濟規模翻一番的目標
- 加州,「美中關係為零」,因貿易戰關稅打擊美國港口交通而感到壓力
- 中國10月份的出口可能暗示「穩定」,但在美國貿易戰中仍然「不容樂觀」
- 對美國貿易戰協議的樂觀情緒增強,中國製造商的前景喜憂參半
閱讀《南華早報》上的原始文章。有關《南華早報》的最新消息,請下載我們的移動應用程序。版權所有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