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讚揚貿易戰協定爭端解決機制,但細節在會談後仍不明確

中美讚揚將爭端解決機制納入上周在華盛頓舉行的高層對話中達成的臨時貿易協議的關鍵內容,但到目前為止,雙方都未提供有關如何執行該協議的任何細節。

在近一年半的貿易談判中,北京首次正式承認與美國的談判在「爭端解決」領域的進展。

中國外交部周二表示,兩國目前在全面貿易協定「第一階段」的綱要上處於同一頁上。

隸屬於官方《經濟日報》的社交媒體帳戶「陶然筆記」(Taoran Notes)被北京用來管理貿易談判的期望。他說,解決爭端要素的協議標誌著美國從先前單方面提出的「執行或執行機制」。

措辭已更改為爭端解決,這是一個有趣的調整,反映出心態上的實質改變陶然筆記

「應該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平等簽署協議,(這樣)一方可以接受另一方施加的強制執行機制?現在措詞已更改為爭端解決,這是一個有趣的調整,反映了實質性意義。改變心態。」陶然筆記說。

上周與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一起領導美國貿易談判小組的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姆努欽(Steven Mnuchin)周一對CNBC表示,北京和華盛頓「絕對同意有必要解決爭端,並需要切實執行機制。」

姆努欽補充說:「儘管我們拒絕談論該機制如何運作的任何細節,但我們仍在廣泛討論,我希望我們簽署的協議確實有爭議和執行條款。」

姆努欽說:「我們已經制定了一個非常廣泛的程序,尚需同意幾句話。」他指出,預計雙方都將設立「大型辦公室來處理這些問題」。

對於美國,特別是對Lighthizer而言,一種確保執行的機制是任何交易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五月份貿易談判破裂後的口水戰中,美國貿易代表說,一項交易需要「可執行性」,「這是中國做出不遵守承諾的歷史所必需的」。

但是,對中國而言,美國要求能夠對中國的交易執行進行干預,並可能因不遵守協議而施加單方面制裁,這直接侵犯了中國的經濟主權。中國國家統計局前局長,資深中國經濟政策制定者李德水上個月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美國提出的單方面強制執行機制的提議對中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李肇星說:「美國提出,如果美國認為中國的經濟政策有問題,美方可以單方面對中國實施制裁,並禁止中國採取任何報復措施。」

由於這兩個國家的法律和政府制度截然不同,因此在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之間建立有效的貿易爭端解決安排將是一項重大發展。世界貿易組織過去曾解決過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但由於特朗普政府正在阻止任命新成員加入爭端解決機構,多邊機構的爭端解決職能有在12月停止運作的風險。

中國領導人,或者至少是中國政府內部的某些人,對任何可能被視為原則性妥協的讓步都非常敏感,前國家統計局局長李澤楷補充說,美國提議設立一個常設聯合辦公室以討論中國的經濟政策是破壞中國經濟主權的一種嘗試。

實際上,只有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他的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完成並簽署交易後,細節才能變得顯而易見。

巴克萊(Barclays)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堅(Chang Jian)表示,商定的爭端解決機制「應比美國4月份的要求更加平衡」。

張說:「關鍵問題是誰將做出最終裁決。」 「美國單方面做出四月份的決定是中國不可接受的。」

華盛頓律師事務所Akin Gump的合伙人克里特·威廉姆斯(Clete Willems),直到幾個月前,國家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兼七國集團和二十國集團美國首席談判代表說:「我的理解是,他們正在努力工作其中一些(執行)將在11月15日之前完成。

我們確實相信中國在那裡是真誠的,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之前也曾被愚弄過,我們將確保有一種方法可以驗證他們會追隨克里特·威廉姆斯

「我不知道這是如何演變的,但是我確實知道,對於美國而言,獲得執法條款至關重要,因為中國之前已經做出了一些承諾,但沒有兌現這些承諾,因此我們需要某種方式來確保我們可以檢查他們是否會繼續進行。

「我們確實相信中國在那裡是真誠的,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之前曾被愚弄過,我們將確保有一種方法可以驗證他們會繼續前進。」

姆努欽在4月的會談於5月崩潰之前表示,中美「已經在執行機制上達成了相當多的共識」,並且「我們已經同意雙方將建立執行辦公室,以處理當前的事務。」

萊特希澤當時還表示,執行機制將包括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與中國商務部之間的每月會議,副部長級的季度會議以及萊特希澤與中國商務部長之間的半年度會議,以進行審查。公司的投訴。

Finbarr Bermingham的其他報道

《南華早報》的更多內容:

  • 美中貿易戰對經濟增長造成打擊,中國經濟在北京日益引起關注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再次下調中國2019年增長率,原因是美國貿易戰,英國退歐使世界經濟處於“不穩定''狀態
  • 中國豬肉危機使消費者通貨膨脹率上升到北京極限的邊緣,這是六年來的最高水平
  • 儘管豬肉驅動的消費者通脹激增,中國仍保持開放信貸以促進增長
  • 中國對飛機,大豆和智能手機屏幕的需求疲軟導致進口急劇下降

閱讀《南華早報》上的原始文章。有關《南華早報》的最新消息,請下載我們的移動應用程序。版權所有2019。

    Total
    0
    Shar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