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不斷被告知沒有「魔術金錢樹」,但突然之間似乎已經出現了! 政府支出現在似乎是無限的,「免費」資金隨處可見。 或至少是印象。
仔細研究,我們實際上看到的是激進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的空前組合。 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中央銀行都在進行量化寬鬆,併購買了大量債券。 另一方面,政府正在花費大量資金來支持國民經濟,並且不得不以驚人的規模借款。 但是,要推出如此巨大的刺激措施以及隨之而來的所有風險,就會引發兩個問題:中央銀行不是通過憑空印鈔直接向政府融資嗎? 誰將是贏家和輸家?
中央銀行通過量化寬鬆來支持經濟與直接向政府融資的中央銀行(即「貨幣化債務」)之間的界限確實非常好,而且許多專家不同意我們今天站在哪一邊。 儘管爭論激烈,但有四個因素支持以下論點:我們仍站在「支持經濟」一邊,還沒有進入完全債務貨幣化模式。
首先,購買量化寬鬆政府債券的決定是每個國家自己的中央銀行的決定,到目前為止,它們還沒有被政府強迫這樣做。 政府不能只選擇在需要時「印鈔」。 他們只能借錢,從而增加了債務,而放貸者有一天可能決定取消貸款。 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理論,它發生在2011年的希臘。這就是為什麼政府仍然受財政紀律束縛的原因。
其次,中央銀行直接從投資者而不是從政府購買債券。 因此,從技術上講,中央銀行不是在一級市場上購買新發行的債券,而是購買已經存在的債務。 誠然,當中央銀行宣布將在二級市場上購買無限數量的債券時,它們消除了一級貸方的風險。
第三,量化寬鬆是暫時的。 在某個階段,中央銀行將停止購買債券,而政府將不得不償還債務。 但是,時間在一邊,因為債券的期限為30年,可以隨時續期,無論如何,量化寬鬆通常會導致通貨膨脹,從而機械地消除部分債務。 可悲的是,自2008年以來,這種情況從未發生過,而且還款的不確定性令人擔憂。 但重要的是要記住,中央銀行不會向政府提供資金,它們只會提供很長一段時間的資金。 有一種觀點認為,30年或更長時間,增長才有足夠的時間來恢復增長併產生償還債務所需的財政收入。儘管人們公認,為什麼它現在對於像法國這樣的國家來說仍然行之有效,這令人懷疑。平衡了47年的預算…
第四,這一點至關重要-當將量化寬鬆作為非永久性的現金注入系統時,中央銀行會發出信息,它們控制這一過程,並有助於減輕量化寬鬆的最終風險-惡性通貨膨脹。
中央銀行無目的地創造貨幣的危險是貨幣價值急劇下跌,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當惡性通貨膨脹到來時,經濟主體便傾向於使用一種「硬」貨幣,即歷史上的美元,這一過程稱為美元化。 今天這不太可能發生。 投資者理解為什麼政府需要大量借貸,而只有中央銀行才能夠如此大量借貸。 因此,我們不應期望對一個無能的政府失去信心並大舉出售其貨幣。 相反,我們可能會進入「新常態」,全球投資者接受的主權債務水平比以前高得多。 而且,由於每個國家都在實施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因此不可能實現美元化。 失去對歐元的信任並轉向美元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美國中央銀行的行為與歐洲中央銀行的行為完全相同。
談到贏家和輸家時,可以說,如果考慮到經濟衝擊的嚴重性,如果政府和中央銀行不做他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那麼每個人都會成為輸家。 贏家可能是能夠利用這一預算外資金進行投資並為未來增長創造條件的國家,最好是可持續的條件。 這將使他們的債務得到更快的償還,從而增強了投資者的信任,並允許在需要時(如德國)發行更多債務。 失敗者將是那些無法調整其經濟結構以產生償還能力的人,就像法國那樣。
中央銀行既不是贏家也不是輸家,它們只會在還本付息之前攜帶這些債券數十年。 但是沒有被要求產生利潤,這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所有中央銀行的利潤都將支付給政府。 真正的危險將是他們失去獨立性-對於歐洲央行而言,這是一個不太可能的前景,其法規已載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
同樣,這些措施的含義也引起了激烈的辯論,意見遠未形成共識,因此,上述內容僅應作為一種可能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