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的工作正在復甦

人們越來越擔心來自印度最大的工廠資料庫的令人鼓舞的數據,而人們日益擔心該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加劇以及該國失業的威脅。

幾周前發布的截至2018年3月的財年臨時年度工業調查(ASI)數據顯示,藍領和白領工人的新工作均達到了本財年五年來的最高水平2018年。結果是根據對全國20萬多家工廠的年度調查得出的,該工廠僱用了1500萬名員工。

在2013財年急劇下降之後,印度正面臨一場近乎經濟的危機,過去幾年,工廠的工作崗位一直在增加。最新數據證實,自2013年以來,工廠職位恢復緩慢但穩定。

關於工人(4.8%)和經理(4.5%)的年增長率的最新數據不算是繁榮。印度見證的最後一次工廠就業熱潮發生在2004-08年,當時藍領勞動力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在到2018財年的四年中,平均增長率為4%,溫和得多。

但是,在繁榮時期之前,導致繁榮的幾年中工廠勞動力急劇收縮。在1999財政年度至2004財政年度之間的五年中,工廠勞動力實際上縮水了四分之三。結果,隨之而來的經濟繁榮的一部分只是補充了印度工廠工人人數的減少。

就像所有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破滅的繁榮一樣,工廠的就業增長在後危機時代也有所放緩。儘管如此,經濟放緩的速度並不像2000年代初期那樣嚴重。上升也較為溫和。

此外,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除了有爭議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量外,印度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指標在2008年後時代的增長速度均低於其增長速度。在2008年以前的時代做了。

公司年度報告中的數據大致上證實了ASI的趨勢,在過去十年的前半年放緩之後,過去幾年的就業增長有所回升。來自ASI和公司資產負債表的薪酬數據也表明,即使實際工資增長緩慢(根據通貨膨脹調整後),該過程也是緩慢的。

這些數據如何與2017-18年度定期勞動力調查(PLFS)中的數字相符?

PLFS調查的可比數字與從事正規或有薪工作的工人有關(儘管這一類別不僅包括註冊工廠和大公司所僱用的工人)。對於正規工人,情況比標題數字所顯示的要悲觀得多。與2011-12年進行的上一次就業調查相比,PLFS報告的正式工人比例在2017-18年度增加了5個百分點,達到23%。

還值得注意的是,由於PLFS是在間隔了6年之後才進行的,因此它無法同時捕捉到其他(年度)數據集報告的工作放緩和恢復期。

它僅顯示期末的凈結果(常規職位的適度增長)。另一件事是,政府的經濟經理們不願仔細看這些數字,而是匆匆在選舉前夕草草報告,給人一種印象,即就業市場情況遠比證據表明的嚴峻。

即便如此,ASI的數字也表明,即使就業的數量和質量都非常不理想,印度危機後的工業復甦也並非「失業」。

在後危機時代,三個關鍵部門推動了創造就業的引擎:汽車,製藥和服裝。

在過去的十年中,儘管印度其他三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食品和基本金屬)急劇下降,但在印度工廠勞動力中這三者的比例仍顯著增加。儘管試圖提高該國的電子產品產量,但在過去十年中,「計算機和電子產品」行業僱用的勞動力比例實際上有所下降,僅占工廠勞動力的1%以上。電氣設備顯示出更樂觀的趨勢,在過去十年中,其在工廠勞動力中的份額提高了0.5個百分點,達到3.7%。

最新數據表明,印度工業格局出現了兩個令人擔憂的趨勢。第一個問題與日益嚴重的區域失衡有關。該國只有少數幾個州占該國大多數工廠和工廠工人的人數。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和古吉拉特邦(Gujarat)這三個州名列前茅,占該國十名工廠工人中的四名。在過去十年中,他們的份額有所增加。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是缺乏固定資產投資。在過去五年中有可用數據的四年中,工廠投資下降了。僅在2016財年,投資才顯示出積極的趨勢,增長了17%。 2015財年(-8.5%)和2018財年(-10.3%)的投資下降尤為明顯。

除非印度的金融部門的弱勢得到解決,並且經濟的總體需求得以恢復,否則工廠投資可能會繼續遭受損失。這將給工作造成損失,工廠就業的復甦可能會再次停止。

Total
0
Shar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