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恩·桑說,自七年前到美國留學以來,他對世界的看法已被重新塑造。
這位30歲的北京人在常春藤聯盟大學攻讀材料工程博士學位,他逐漸明白在時代廣場裸體走路可能是一種言論自由的姿態。
他承認,同性婚姻與男性結婚沒有什麼不同。他從CNN和中國國家支持的人民日報獲得新聞,並在中國大火牆內外的社交媒體平台上航行。
他對美國文化的廣泛接觸在很多方面改變了他:最大的個人轉變發生在2013年,Shan說,當他從「相信自己到相信上帝」。
即便如此,這些變化還不足以使撣族同情香港抗議者,他們長達數月的反政府示威已發展成為更廣泛的民主運動。
「那些被洗腦的人是他們(香港抗議者)。他們認為他們需要民主,但他們真正需要的是過上更好的生活,」姍說,他回憶起最近與一位教會朋友在香港的爭吵時變得情緒激動。
「如果他們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誰會費心去街上?」他問。
他們怎麼還能認為西方模式更好? Brian Shan,美國華裔博士候選人
在大陸受審查的網路空間中,香港抗議者被描繪成騷亂極端主義者,國家媒體報道主要關注的是破壞行為以及對城市經濟和聲譽造成的破壞。
也許令人驚訝的是,許多海外的中國學生 – 即使那些能夠無限制地訪問互聯網的人都可以全面報道香港的抗議活動 – 仍然反對他們。
沒有進行全面的研究來確定海外華人對香港抗議活動的態度。據報道,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英國的親香港集會上,海外華人學生試圖表達他們對北京的支持或者大聲譴責示威者。
美國校園也有這種情緒。香港民主活動家內森•羅(Nathan Law)今年秋天來到耶魯大學攻讀東亞研究碩士學位,但卻成為網上騷擾的目標。法律,26歲,8月底在Twitter上發布,他收到了許多聲稱是耶魯大學學生的威脅。
星期五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在香港民主運動的主要學生活動家之一Joshua Wong完成小組討論以支持抗議者之後,幾名學生站起來,唱起了中國的國歌。表示他們對北京的支持。
親北京學生的社交媒體評論家經常將他們視為中國宣傳的「洗腦」或北京長臂影響的可預測結果。但親北京學生說,原因更深入。
他們的觀點不僅反映了他們對香港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們對中國的看法 – 特別是其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這兩者都被視為與西方同行不和。
親香港集團在澳大利亞集會上與競爭對手的抗議者發生衝突接受抗議活動
在南美早報接受採訪的美國留學的五位大陸人接受了香港抗議活動作為一種自由表達形式 – 儘管其中有四人強調了一個不可談判的總結:香港曾經並將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
有些事情他們不喜歡中國 – 特別是國家的審查制度和使用VPN在大火牆外進入互聯網的需要 – 但五個人中沒有一個認為美國的政府模式更優越。
五個年齡從21歲到32歲不等的人中有三個說,政治穩定是最重要的價值,因為它是經濟繁榮的基礎 – 沒有經濟繁榮,就沒有其他個人權利的希望。
學生對經濟問題的關注也引起了對美國學者和政策制定者長期依賴的推定的懷疑:一旦中國學生可以自由閱讀和交談,一旦他們學習了美國教育提供的批判性思維技能,他們就會意識到他們祖國的政治鎮壓。
例如,在今年夏天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個論壇上,助理國務卿瑪麗·羅伊斯表示,她看到美國有36萬名中國學生扮演的角色比純粹的經濟角色更重要。
美國官員說,中國學生在美國受到歡迎
她說:「從外交關係的角度來看,形成的友誼,共享的價值觀和創造的網路甚至比這些中國學生的經濟貢獻更重要。」
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迅速崛起,使這一年輕一代的海外學生成為新一代。
一個新的學生
2018年普渡大學對美國中國學生和學者的調查顯示,大約1,000名受訪者中有48%同意或強烈同意「中國目前的政治制度最適合中國的政治制度」。這是從2016年開始的,當時調查結果為43%。
三分之一的回應中國學生同意或強烈贊同「社會秩序比個人自由更重要」的說法。 (約20%的受訪者不同意或強烈不同意該聲明,大大低於2016年的30%。)
「如果你在過去的20年里在中國大陸長大,你可能會認為經濟比政治更重要,」「跨太平洋實驗:中國與加利福尼亞如何合作和競爭我們的未來」一書的作者馬特希恩說。有一章專註於美國的中國學生。
「你在過去二十年中注意到的最快的是經濟的快速變化。經濟變化大多是積極的。
「根據我在校園與中國學生交談的經歷,抵達美國後的更大變化是個人自由 – 生活不再由父母決定。」
「政治自由,例如言論自由,是一個較低的優先事項,」希恩說。
一個中國,兩個世界:巨大的政治分歧如何在海外全面展現
可以肯定的是,許多美國大陸學生都支持香港人行使自由言論權。但由於海外華人抗議活動的分歧越來越大 – 在社交媒體上與朋友取消關係並與回到中國的家人爭吵之後 – 許多人已經學會不公開站在這個問題上。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受訪者表示,她欽佩香港人的勇敢,在面對權威時大喊他們的要求。
郵報的受訪者對抗議者表示不滿,他們擔心他們的觀點可能會激怒北京,並在返回中國時引發反響。
但那些支持北京的人也不願透露自己的身份,擔心引起注意力可能導致簽證否認等問題 – 隨著美國政府對中國學生和學者的懷疑越來越多,這種情況越來越普遍。
包括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在內的美國著名大學的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的五章沒有回應有關香港抗議活動的採訪要求。
盡量不挑選一方
其他人表示他們沒有採取立場,因為中西方媒體的新聞報道不一致使他們無法形成意見。一些人批評選擇一方需要,因為這樣做會增加對抗的可能性。
「我非常擔心大陸和香港之間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大陸的社交媒體用戶通過稱他們為」無用的青年「來妖魔化抗議者。這不是促進雙方溝通的方式,」曹安傑說。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本科生。
對於那些同意北京處理香港問題的人來說,「經濟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基礎」已經根深蒂固。
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 – 香檳分校的本科生只願意同意他的姓氏,他說他堅信個人的權利 – 例如言論自由和信息自由 – 自然會有所改善,只要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
接受採訪的大陸人認為抗議活動的觸發因素不是引渡法案 – 此後已被撤回 – 而是香港青年面臨的生活挑戰:低薪工作和負擔不起的住房。
但受訪者表示,他們無法理解抗議者為何試圖通過政治手段解決經濟問題。
北京學者稱獨立「完全跨越了界限」,香港冒著「失去一切」的風險
「我支持他們的言論權,但我不支持他們表達的內容,」王說。
「他們對普選的要求已經等同於一種完全跨越界限的獨立呼籲,」王說,並補充說,他對香港示威者的態度已經從長期的抗議活動中的同情到反感轉變。
「此外,政治動蕩也不會帶來經濟繁榮。」
與美國老一輩的中國學生不同,他們在經濟上掙扎,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天安門廣場的鎮壓或中國近代史上的其他黑暗時刻,這一代新人在美國的到來時間大大好轉,年齡更小。
事實上,大多數本科生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北京後出生的,他們不了解這個城市的移交後挫折。對於很多人來說,除了居民可以在沒有VPN的情況下使用Instagram時,香港與中國其他主要城市沒有什麼不同。
對中國模式的信心
中國作為一個強大的經濟,軍事和政治力量的迅速崛起也提升了學生對中國發展模式的信心,至少在中國,這種模式已經不再像美國所倡導的西方模式那樣。
FBI負責人表示,中國決心搶走經濟階梯
他們在美國的個人經歷也沒有讓他們看到西方模式的好處。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表示,美國將其視為中國「全社會威脅」的一部分:越來越多地被懷疑,一些中國科學家因間諜罪被捕。
最近幾個月,美國情報機構敦促美國研究型大學制定監測中國國家附屬研究機構學生和學者的協議。
結果,越來越多的人說他們的美國經歷比他們希望的要少。根據普渡大學2018年的調查,42%的受訪者表示,自來美國以來,他們對美國的看法已經惡化,這一反應遠高於2016年調查中的29%。
這位博士生Shan說,他喜歡美國的事情包括宗教自由。不過,他說,這並不能讓他更容易理解香港的抗議者。
「如果他們從美國讀到有關中國的有偏見的媒體報道,如果他們知道中國學生如何被視為間諜,他們怎麼還能認為西方模式是更好的方式呢?這與他們指責的北京有什麼不同?將他們命名為騷亂者的錯誤行為「撣族說,他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思考「的基督徒。
儘管他與抗議者意見不合,但姍說他內心的基督徒仍然認為他應該「愛」他們。
「美國並不會總是提供正義,」他說,「但無論你的政治立場如何,上帝都會對待所有人。」
更多來自南華早報:
- 中國共產黨告訴香港抗議者,「西方不能解決你的問題」
- 中國大陸學生呼籲香港的同齡人結束抗議並重返大學
- 香港的抗議活動讓中國官方媒體爭取贏得國際觀眾的青睞
閱讀「南華早報」的原創文章。有關南華早報的最新消息,請下載我們的移動應用程序。版權所有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