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YC創始人陸奇表示對區塊鏈技術長期看好

陸奇,和你認識的不一樣。

當他說自己今後不再做職業經理人時,大多數人猜測他會去創業或者做投資。而陸奇決定一箭雙鵰。

今天,全球負有盛名的創業加速器 Y Combinator 宣布正式進入中國;陸奇擔任 YC 中國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並任 YC 全球研究院院長。這家成立於2005年的加速器投資機構已經孵化了超過1900 家初創公司,這些公司的總估值達到 1 千億美元。

十多年來,雖然 YC 服務的創業公司來自世界各地,但他們卻一直只在矽谷運營。進入中國是 YC 設立的首個海外業務拓展團隊,它將由中國的人才組建(By China)、為中國的創業者和經濟發展服務(For China)、以及成為中國社會的組成部分(Of China)。

陸奇,就是這艘新航艦的 01 號員工,也是它的掌舵人。

陸奇的加入代表著,作為矽谷企業的 YC ,要在中國徹底本土化的決心。

YC 中國的使命和太平洋彼岸保持一致:利用技術創新,推動社會變革;並讓進步的成果被儘可能廣泛的人群公平地享有。陸奇認為,中國處在一個將要迎來技術創新井噴的時代,而他,還有他所帶領的 YC 中國,必須要成為其中的參與者。

YC 中國的新業務會包括1)創業孵化、2)人才培訓、3)科研和4)公益。這些在陸奇的計劃中,都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運作。他要的不僅僅是新技術,技術只是變革社會的一種能力;他要建立新的生態支持新技術對社會的變革,那才是他心目中新世界的正確打開方式。

這顯然是件道阻且長的事情,而且這一路上他可能需要非常多的援手。不過,在這充滿焦慮、迷霧重重的年代,有人說:「我要啟程去美麗新世界了,你們要一起么?」——是多麼美好的故事開頭。

故事開篇,我們和這位主人公見了一面。聊了聊他的人生選擇、願景、計劃,以及一些有趣的彩蛋話題。

陸奇出山任YC中國01號員工:我對區塊鏈技術長期看好

考慮了天時地利人和,我不會後悔

其實陸奇過去幾個月經歷的事情大多數人都經歷過——職業轉型,做什麼才好?

為了做出自己不後悔的決定,他會向摯友夥伴尋求建議,和未來的老闆深入了解彼此,用筆在紙上寫字畫圖分析自己的處境、寫下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對未來的看法、審視自己和堅定信仰。

36氪:不少 BAT 級別的公司也向你發出了工作邀約,為何最後選擇加入 YC ?

陸奇:我是用「天時地利人和」來做決定的。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很管用,考慮完全部因素,YC 是我唯一剩下的選擇。

第一個天時,是我馬上要57歲了。

我要考慮的是,自己接下來的5年到10年,能成什麼事情?繼續在大公司做大規模、強度高的工作已經不適合我了。

第二個天時,是我們正處在大規模技術驅動創新的前夜,這讓我非常興奮。

由中國和美國共同驅動的新一輪技術創新將對世界工業和社會產生變革,所以我們需要設計新的機制和環境推動和擁抱這樣的挑戰。而創新的搖籃是早期生態,我認為這個生態中的資本投資、人才開發、科研和商業化創新機會這四個方面,都急切需要被全面革新。

新的制度和新的組合方式需要被探討和創造,尤其是跨太平洋的合作。

第三個天時,是中國處在一個尤其需要新生態的階段。

過去十幾年,中國在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的創新上做得非常好,但是真正能夠帶來巨大變革的還是要依靠技術的創新。在前兩者創新空間越來越小的情況下,中國非常需要大規模的技術創新推動社會新一輪的進步。

天時里包含了地利,當然還有,因為家庭原因,我需要一份工作能夠在中美兩國之間頻繁往返,從而能和兩地的親人都有更多的時間待在一起。

至於人和,1998年在雅虎,我就和後來 YC 的創始人Paul Graham 坐在一起工作。2005年Paul 舉辦第一期 YC 夏令營的時候,我就代表雅虎參加,並結識了 YC 現在的CEOSam。

當年我就很非常認可 YC 的方法,於是後來我也在微軟依照 YC 模式創立了Bing Fund (必應基金),後者後來逐漸發展成了Microsoft Ventures (微軟風投)。這一次,我和Sam 聊了很多很多,發現我們的理念和情懷高度一致。

因為我個人喜歡結構化地去做選擇,所以沒有任何單一因素會影響最終結果。用所有的考量、價值觀和理想組成一個大漏斗,被篩下來的選項在我看來是最不會後悔的那個。組成漏斗的條件越苛刻,篩出的選擇越少。

所以除了天時地利人和,我還希望我的工作不能只利用過往的經驗,而是要每天學新東西。不學新東西的話,就沒什麼樂趣。以及,我喜歡做的這個事情,最好有機會對社會產生貢獻;最好是長遠的貢獻。

五年、十年,我看到的美麗新世界

陸奇在向我們描述美麗新世界的時候,既滿懷對未來的希冀,也充斥了對現實的不滿。他相信人工智慧驅動的創新會給全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進步和公平。

但同時,他很討厭看到只有技術進步、而沒有與之配套的新生態建設。還有他更討厭的是,當今的創新生態越來越不支持持續的技術創新,因為這將直接影響他心目中美麗新世界的到來速度。

36氪:你所說的技術創新驅動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陸奇:人工智慧技術會帶來新的基礎設施和計算平台。

首先,能夠自己按照既定目的運作的 autonomous system(自主系統)將對所有行業產生變革;無人駕駛車只是最早的應用之一。它會成為新一代生產力的核心基礎設施,並且,這種基礎設施是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布局的。

第二,自然語言交互技術會創造新的計算平台。對人來說,最自然的交互是通過自然語言和視覺進行交互,所以成熟的自然語言交互技術將創造出無處不在的個人助手。這也會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以前只有有錢人請得起個人助手,以後任何人都可以擁有助手幫忙做事。

這個助手可以聽得懂、看得懂,而且可以無處不在。那麼,這個平台通過延伸性就可以做更多事情,比如衣食住行、還有教育。當然,這需要一點時間才會實現。

最後,人工智慧技術對科研領域有非常大的影響。我認為我們將迎來一次科學界的文藝復興;因為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多的跨學科研究和應用可以被開發出來。

我在 YC 做的事情,就是希望能夠儘快推動這些願景的落地,特別是在中國。因為中國的人口多和實體工業多,人多意味著數據多,這是人工智慧技術革命與以往技術革命最主要的不同點。

這次的技術革命不是把人的知識敲成代碼就可以了,比如你想要開發一個可以聽懂人對話的系統,我給你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或者 100 萬工程師,你也是開發不出來的。你的起點需要兩萬多個小時的標註數據,再加入方言又是幾千個小時。

數據是新時代的生產資本,就像農業時代的土地是主要生產資料一樣。人再聰明,如果土地不多,也沒有用。而且,中國人多的同時,又是語言統一的市場,帶來的實驗機會就多,任何點子實驗、迭代的速度會更快。所以我認為中國在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方面有結構化的優勢。

36氪:你上面聊到人工智慧技術的核心驅動力是數據,那麼大公司掌握的數據越來越多,創業門檻變得越來越高怎麼辦?

陸奇:我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安全、受保護的情況下共享數據。標註成本越來越貴,對創業者來說是很大的問題。所以從宏觀上來講,為了早期生態長期的健康,我們需要創造一個更開放的數據平台,讓創業者能從中獲益。這麼做就像是十幾年前雲計算的興起一樣,它能把創業門檻拉得很低。

我希望以後會有一個數據生態,讓與人有關的數據最終屬於個人,他有權利決定在什麼情況下、出於什麼目的,讓某個企業使用它的數據。在這個生態里,創業公司也可以得到用戶的支持,例如用戶對教育有熱忱並且希望支持教育公司創業,他就可以將自己的數據開放給這家公司使用。我希望 YC 自己在這個點上也有所探索。

36氪:說到這裡,我不得不問你對區塊鏈的看法;一部分區塊鏈理想主義者在嘗試創建以身份為基礎的生態,允許用戶對個人數據享有權益。

陸奇:我對區塊鏈技術長期看好,它的特性帶來很多好處。

對隱私和數據的保護。

可以為創新帶來不同的激勵機制。目前,市場上已有的激勵機制通常是財務層面的,例如股權和債券,但區塊鏈技術在長期可能會帶來激勵機制方面的創新。

更長期的是,通過數字化的形式,用戶可以相互傳遞信任度。

具體創業形式還不確定,但是區塊鏈技術會在上述這些方面降低創業的門檻。

36氪:能感覺到你非常迫切地想加快技術創新,加大投入,那你覺得目前即使是 Google、Amazon 這樣的公司,對科研的投入也遠遠不夠么?

陸奇:我認為是不夠的。

首先,舉個例子,現在的人工智慧技術可以支持創建新型的醫院。這個醫院裡,人工智慧可以對醫生、護士和病人的各方面狀況進行數據化的呈現。實際上,李飛飛在斯坦福大學就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但是大學的投入有限,顯然是跟不上實驗進度的。

第二,造福我們社會發展的很多技術都是美國大學在 20、30 年前研究出來的成果。技術創新推動社會發展的源頭是長期的科研投入,而我能看到的是,源頭創新的速度已經跟不上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問:誰是科研投入最大的受益者?最大的受益者是創業成功的人,其次是他們的投資人。但是目前,他們沒有系統化的方式來為科研做投入。目前,美國依靠聯邦政府的稅收向科研機構撥款,但是我在 YC 希望推動更多主要受益人為之投入。

我和不少投資人私下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們其實樂意拿一部分錢出來做科研投入,但是目前還沒有什麼人把這件事有效地組織起來。我認為只要這樣的大環境在,我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來把原本脫節的利益綁在一起。

36氪:所以,你認為目前依靠政府稅收撥款的科研投入方式不夠好?

陸奇:我不太懂稅收相關的政策,但是我覺得如果有更多的錢投入到科研,那會是個更好的世界。因為真正改變世界的創新發明往往是好奇心和想像力驅動的。大公司的研發通常是任務驅動,我並不是說任務驅動不好,而是我認為如果有更多好奇心和想像力驅動的科研會更好。

36氪:你剛剛也提到了技術促進公平,但這一點是有爭議的,過去一百多年來的技術發展實際上伴隨著貧富差距的不斷加劇。你怎麼理解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公平?

陸奇:促進公平是 YC 核心理念的一部分;YC 一直相信技術驅動的創新,但同時追求創新成果被全人類更廣泛、更公平地享有。人工智慧技術只是一個可以被利用的力量,它能達到什麼結果需要全社會各個層面的創新。實際上,YC研究院也會研究全民基本收入制度和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希望創造與新技術結合得更好的制度。

陸奇出山任YC中國01號員工:我對區塊鏈技術長期看好

我的計劃、困難、以及需要得到的幫助

為了創造美麗新世界,陸奇要藉助 YC 中國的力量建設新的創新生態。這包括了創業孵化、培訓、科研和投資。他說 YC 是一家創新引擎公司,創新生態需要做什麼,YC 就做什麼,他的目標就是做影響力儘可能大的引擎;如果創業生態需要的不只是技術,還有新的組織形態、新的激勵機制,他們也會做。

36氪:YC 中國會怎麼起步呢?

陸奇:四項業務中,最先開始的就是孵化營。孵化營會是 YC 本地化的第一個嘗試,但同時它會吸取 YC 的核心部分:

1. Paul Graham 所總結設立的孵化營流程、培訓內容等方法論;

2. 超過4000人的 YC 校友網路。校友們會幫助後來的創業者,而且對於中國創業者來說,世界各地的校友網路能夠為出海企業搭建通道;

3. YC 品牌,被 YC 孵化的企業相當於得到了認可和背書,更容易獲得投資機構的青睞。

其他方面,YC 中國可能會自己開發創業課程,並期望能夠反向影響美國的創業者,因為我相信全球化是最好的創新方式。YC 中國的研究院會設立在 YC 全球研究院下,並和中國的科研機構建立合作。最後,公益業務是希望重點解決新技術對人們就業造成的影響。

但是,現在才是發布 YC 中國成立的第一天,一切都還非常早期。我現在只有一個人,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招人。

36氪:你想招什麼樣的人?

陸奇:有直接創業經驗的、志同道合的、對中國創新事業抱有熱忱的、願意努力實現願景的人。

為了讓儘可能多優秀的人參與進來,我希望可以搭建一個合伙人– 兼職合伙人– 社區的結構。合伙人是推動 YC 中國業務發展最主要的人;兼職是考慮到有些優秀的創業者依然選擇創業,但是希望可以利用一部分時間幫助我們;社區則是希望通過線上線下的討論和活動,讓更多創新人群有歸屬感。

我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賦能者,我希望看到有好理念、好願景的人在 YC 中國的平台上做出更大的事情。

36氪:除了找到優秀的人才之外,你還需要得到哪些幫助么?

陸奇:因為我們需要建立新的創新生態,所以非常多不同角色的玩家都可以參與進來。

首先是中國的投資人。因為 YC 中國會更加靠近早期項目,所以希望能和中國的中後期投資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還有,YC 中國也將會獨立融資,我也希望能得到中國LP 的支持。

其次,我們和大公司也會產生很多合作。YC 中國投資的項目可能會在後期得到大公司的投資、被收併購,或者為他們提供服務。

YC 中國研究院也會和政府或者企業內的科研機構建立聯繫,並且希望成為推動中國成為創新大國的路上,得到中國政府的支持。

36氪:規模化一直是 YC 的挑戰和努力方向,YC 中國會擔任起規模化的任務么?你在人工智慧方面的背景能怎麼幫助 YC 業務規模化?

陸奇:規模化背後的目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推動創新。我認為更加工程化、系統化的做法,可以推動 YC 業務的規模化,而且 YC 中國確實是可以用來嘗試的平台。

但是,需要平衡的是,YC 中國剛剛起步,我不希望太著急。因為基礎打不好,會造成長期不良的影響。所以在把底子做紮實的前提下,我們不會放棄尋找規模化的機制。

關於我自己,我在過往所有人工智慧技術和商業產品開發經歷中學的比較多的一點是「生態的建立」。我認為人工智慧最好的商業化方式就是平台化和生態化。

這個道理很好理解。人工智慧的核心驅動力是數據,數據是多維度的,擁有權也永遠是多維度的。例如在無人駕駛車上,行車記錄儀的數據到底屬於誰?是車主的、還是記錄儀運營商的?還是城市的管理者?以及如果這個人是美國公民,美國政府是不是可以說擁有數據所有權?

通過生態的建立在利益上、激勵機制上有更大程度的協同,才是規模化最好的方式。

談未來的 Google、愛因斯坦和非線性書

陸奇是不喜歡接受採訪的。他說自己不擅長、也不享受。去微軟的時候,他明確跟Steve Ballmer 說「我一年只做 2 次公關活動,剩下的請你代勞。」 所以在採訪的絕大多數時間裡,陸奇始終在強調自己工作的一切都是為了組織的使命和發展。

只有到採訪快結束的時候,陸奇聊起了他的一些零碎思考和日常好奇,我驚喜地發現這位曾深處輿論中心的華人高管,聊到興奮時,搖起椅子來,像極了一個陽光大男孩。

36氪:我們觀察到現在不少中國公司和投資人希望不斷地刺激短期增長,而不願意投入長期發展,你覺得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陸奇:據我的觀察,中國和美國都有這種情況。有很多很好的企業在這個平衡上,沒有掌握好,而失去了很多機會。

但是改變世界的技術創新公司需要三家事情:信心、耐心和恆心。這是我一定要強調的個人經驗。就是一定要相信、一定要忍耐住、一定要靜得下來。

Sam 在很多場合都說過,未來十年全球會有 10 家公司達到Google 的規模,其中三至四家會誕生在中國,而 20 多年的職業經驗告訴我,這三、四家公司,必定是相信長期的公司。

當然這也跟一些制度有關係。1855 年英國創建了有限責任法,這是歷史上很成功的一件事,它讓投資起來了。但是它給投資人的權益沒有改,現在的資本市場都這麼發達了,幾分鐘就可以決定買入或者賣出一家公司的股票,股東還依然有權利通過董事會決定 CEO;但是公司是需要長期投入的,不能有短期行為的,這是需要改革的。

36氪:企業在既有業務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之後,面臨創新的瓶頸該怎麼辦?尤其是,新的技術創新需要企業和組織文化改革的時候,怎麼辦?

陸奇:這是有方法論的。

Geoffrey A. Moore 最近的一本書叫做 Escape Velocity(逃逸速度),講的就是企業過去越成功,越容易死掉;因為過去的成功容易讓你鎖在過去,如何逃逸過去的成功就是他所建立的方法論。

另外關於文化,人學新的東西往往很容易,忘記學會的東西往往很難,就像是一種肌肉記憶。而組織也是有肌肉記憶的,它忘記不了以前;在市場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它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沒有在思考。

36氪:你平時有時間看書么?

陸奇:每周 5 個小時吧,一天 1 個小時。要看的文章越來越多,看不完;好處是有kindle,但是我一般都不看完。

說到這,其實我一直想開一家小公司去做書的行業。我覺得書的行業需要改革。首先,激勵機制有問題,其實大部分書真正值得看的就兩句話,但是出版社是按頁數付費,所以作者不得不寫一大堆不那麼有價值的。

另外,書為什麼是線性的東西?我自己寫博士論文的時候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36氪:非線性書長什麼樣?

陸奇:人的通訊是線性的,媒介是線性的,所以我只能把我的思想用線性的方式交流。我很希望能找到辦法把我多維度的思想直接給你,你也可以把你多維度的思想交流給我。

人類的語言從數學上來講,其實是非常不合理的函數,而且表達能力很差。例如,這個房間的光線其實有很高的豐富度,但我只能用不到 10 個形容詞來給你表達。語言本身對我來說就很不滿意。

36氪:你怎麼理解你衣服上的那句話:愚蠢和天才的區別是天才有它的局限(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pidity and Genius Is That Genius Has Its Limits)——愛因斯坦?

陸奇:我其實沒有注意過這句話,但是我最近在重新看愛因斯坦。

36氪:傳記還是學術文章?

陸奇:都看。我想回過頭去看他當初對社會和文化的觀念,他為什麼能找到相對論

Total
0
Shares
發表回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