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過去一大半了,中國月薪4000-5000的人還多嗎

比工資這事是最糟心的,因為口袋裡的錢永遠不夠花,也因為永遠都有人比你工資更高,生活更高。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錢人往往扎堆到一起,形成自己的人脈圈子,窮人身邊剩下的都是窮人。正如《我不是葯神》里,假藥販子張長林的那句: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現在一個月4000-5000的工資的人多嗎?

也正是因為窮,因為出現在電視網路媒體上的永遠都是揮霍浪費的富人,所以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幸福,總覺得焦慮。而這個問題,與其說是要一個很難統計出來的精確數據,倒不如說要的是一種對比。這種對比,讓人能夠不感到那麼焦慮。

正如很多人說的,4000-5000的工資放眼全國,已經是很不錯的待遇了。因為按照金字塔原理,越往高處走,人數就會呈現指數下降,真正能夠站上塔尖的只有1%。當然,4000-5000工資的人也會很焦慮,特別是看到美好的平均工資數據時。

拖後腿了,嚴重拖後腿了!37個省會城市的平均工資,沒有一個低於6000。不是拖後腿是什麼!

現在一個月4000-5000的工資的人多嗎?

但我們狹小的圈子,往往封閉了我們的視野,更何況人性的眼光總是喜歡往上看。4000-5000工資的人,往往是構成城市企業單位中最中層的階層,他們擁有一定的學歷、工作經歷和技術能力,他們可能是畢業兩年的應屆畢業生、技術工人、基層銷售人員。而由於東西部、南北方的物質條件、生活水平、發展前景的區別,往往也呈現出從村鎮到城市的趨勢。多少大學生畢業了,願意回到農村的,就算回去了,也往往是考公務員回去了。這些人就成為了一二三線城市發展的基層。

相反,留在沒有什麼發展機會的農村的老人,出現在各種大型工廠的輟學青壯年,以及為城市環衛,寫字樓清潔,以及從事餐飲服務的人,4000塊已經是他們薪資待遇的天花板了。

筆者有個朋友的爺爺在村裡幫別人看房子。這家人在外打工,已經在城裡買房了,留著老家的房子也是為了農村的地。各位猜人家一年給多少?200。真的,沒少打零。

市場情況決定價格,200塊反映出的既是當地的消費水平,也是那個中部農村的收入情況。

關於城裡的環衛工人,記得前段時間有個新聞看得特別觸動:環衛工人月薪2600,因路面有煙頭被罰900。每天干著最累最苦的活,卻領著最少的錢。很多人看到最低工資標準時,也許就看看,感覺跟自己也沒什麼關係,但之所以每年都會上調,確實因為它跟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有關。

筆者查了下,2018年的最低工資標準中,北上廣深都突破了2000,其中上海是最高達到2300;黑龍江、遼寧、廣西都只是1000出頭,其中廣西最低只有1000。而很多人就真的領著1000塊的工資。這麼形容一下,是不是感覺更加直觀了。所以要說領4000-5000工資的人多不多,幾千萬人肯定是有的,從這個數量級來說很多,而且他們也正遇到事業發展的瓶頸,沒有背景只有背影。但放眼全國,相比與月收入4000以下的人來說,是不多的。

Total
0
Shares
發表回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