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買進被低估的股票,就是不漲?

一支業績很好的股票,股價從最高點已經腰斬,PE已經到了歷史最低位了,財務上橫看豎看也沒有什麼明顯瑕疵,也不是什麼周期股,這麼有安全邊際的股票,買進後就是不漲。這一篇就用這個估值思想分析一個現象:為什麼一些低PE業績增長又穩定的股票,雖然不跌,卻就是不漲?

01

投資最窩火的事

股價下跌並不可怕,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機會都是跌出來的。

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最鬱悶的事莫過於,手中股票持有幾年,業績一路上漲,股價卻始終在一個箱體震蕩,換句話說,PE一直在下降。

比這個更窩火的是,一支業績很好的股票,股價從最高點已經腰斬,PE已經到了歷史最低位了,財務上橫看豎看也沒有什麼明顯瑕疵,也不是什麼周期股,這麼有安全邊際的股票,買進後就是不漲。

股價下跌並不可怕,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機會都是跌出來的,對於趨勢投資者而言,下跌必然引發止損,經驗豐富的投資者反而容易應付。

低位三年震蕩不漲無疑是最糟糕的,特別是在大盤行情不錯時,一輪行情就是一輪「過山車」,浪費時間精力。

估值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最直觀的估值方法:會相親,你就會估值》介紹了「自由現金流」估值思想,這是一個純理論,從第二篇開始,將用一系列案例(主要是白馬股),去理解這個最重要的估值思想。

這一篇就用這個估值思想分析一個現象:為什麼一些低PE業績增長又穩定的股票,雖然不跌,卻就是不漲。

02

只漲業績不漲價的光環新網

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到結局。

光環新網,雲計算IDC龍頭,A股科技大白馬之一,騰飛始於2015年代理亞馬遜在北京地區的雲計算服務,當年一口氣漲了8倍,之後隨著股災,PE穩定到16年的40多倍,這個估值到底合不合理呢?

IDC是雲計算時代的「發電廠」,下游需求穩定,公司服務北京地區為主,客戶以互聯網、金融、政府需求為主,因為一線城市有能耗限制,新的機櫃很難批准(產能限制),競爭格局很好。再加上2016年科技股、創業板的估值還在高位,收購的兩家企業業績增長迅猛,高商譽沒有減值的風險,這個PE,當年應該是正常的。

可此後兩年,看好光環新網的投資者發現,自己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到結局,光環新網的業績三年穩定50%左右的高增長,但股價卻走了一個箱體震蕩,PE從2016年的50倍一直降到2019年預測業績的25倍,淪落為製造業的PE,成為目前增長仍然穩定的科技大白馬中估值最低的公司之一。

事實上,A股市場真正能做到「業績估值雙漲」的戴維斯雙擊很少見,大部分都會先當成題材股大漲一波,然後業績上漲,估值下降,引發大箱體震蕩。

 

這種估值的大起大落,到底合不合理呢?「自由現金流貼現」理論,完全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03

題材股炒作的本質

題材朦朧期暴漲,業績兌現期暴跌,通常把這種股票稱為題材炒作。

一個股票的合理估值應該是未來若干年「自由現金流」貼現的累計,而「合理PE」等於這個合理的估值除以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凈利潤。

但未來是不確定的,只能根據眼前的經營數據,按照「目前的邏輯」進行「線性合理推測」。

請注意「目前的邏輯」和「線性合理推測」這兩個前提。這是什麼意思呢?

打個比方,你開了一家已經營了十年的小店,營業額這三年每年增長5%,你推測未來三年的增長應該在3%到5%之間,這就叫「線性合理推測」,用過去的數據推測未來,前提是你附近的居民未來三年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即沒有拆遷,也沒有興建大型居民區。

要做「線性合理推測」,前提是過去的經營邏輯沒有變化。相反,一個企業的增長邏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理應獲得一個完全不同的合理估值。

光環新網從一個普通的IDC企業,變成雲計算企業,理應按雲計算估值,這個估值到底是多少?一時很難算清,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部分業務跟之前的業績沒有太大的關係,就會導致幾十倍,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的PE。

可企業一旦進入利潤兌現期,他的合理估值就跟當期利潤有直接的關係,PE就理應回歸行業合理範圍,這就是光環新網後來回歸30多倍合理PE的原因。

題材朦朧期暴漲,業績兌現期暴跌,通常把這種股票稱為題材炒作。但其中一部分改變了股票增長邏輯,未來有實實在在的現金流的題材,並非炒作,本身也是遵循價值投資的邏輯的。

那麼接近估值合理區間的光環新網是否有投資價值呢?很多價值投資者正是很容易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低PE的錯覺。

一支股票在持續上漲中,市場會忽略其財務不穩健的地方,一旦股價回落,投資者就開始尋找原因,更喜歡把過往的財務調節當成造假。

一直自媒體質疑光環新網的財務,主要涉及溢價收購帶來的巨額商譽、與資產重組相伴的大股東減持、項目體外循環。伴隨而來的是股價的持續在底部徘徊,僅僅在業績報告公布的前後上漲一下,估值也大大低於同行業的寶信股份。

不斷在底部加倉的投資者心態也越來越糟,對估值的看法發生根本逆轉,變成了「好公司為什麼會估值低,利潤肯定有問題」「大股東在割韭菜」,等等。

我們常會用下面的理由為自己的買高估值的股票辯護:以目前的增長率,就算三年股價不漲,PE跌到20倍,更有價值了。好吧,現在這個情況真的出現了,你確定自己還能拿得住?

 

04

殺邏輯的低PE

邏輯被破壞後,能不能找到新的邏輯,是股價啟穩的關鍵

低PE持續很久,還有一種更要命的情況,就是邏輯被破壞,但兩三年內又無法影響業績的。

始於去年三季度的醫藥股暴跌,最受傷的醫藥大白馬莫過於華東醫藥了。同期一起下跌的難兄難弟恆瑞、泰格、長春高新已經創出新高了,連爆雷的智飛生物走勢都比它好。

更氣人的是,華東醫藥的業績無論是18年年報,19年一季度都不低於預期,估計這種業績、這種PE水平,一定有一大堆抄底的價值投資者被埋了。

這個時候,PE還有用嗎?

前面說了,要對未來做「線性合理推測」,前提是過去的經營邏輯沒有變化。而華東醫藥過去的經營邏輯正是遭到了破壞——至少是被質疑了。

華東醫藥大部分收入來源於高毛利高營銷費用的仿製葯,去年的「4+7集采」,極低的中標價引發「仿製葯」邏輯的徹底崩潰,醫保成為大權在握的唯一買家,出於醫保控費的需要,必然要往成本上大砍價。

這麼一來,整個仿製葯過去增長的邏輯就不存在了,未來的現金流怎麼算,誰也不知道,合理估值就一下子變成了「不知道」,過去的業績沒有意義,哪怕跌到10倍PE,也很難說是不是見底——一般認為,一家利潤等於現金流且不再增長的公司,合理PE為8-10倍。

不過,這是對於行業而言,個股則未必。

為什麼60倍的恆瑞跌下去又起來呢?雖然恆瑞也是大部分收入來源於仿製葯,但恆瑞目前估值的大頭,反而是收入不高的創新葯這一部分(大家可以找一份深度研究報告看看研究所是如何幫恆瑞估值的)。

所以,恆瑞的邏輯沒有被破壞,估值只要降仿製葯這一部分就行了,而它去年底因為仿製葯「殺邏輯」一起下跌,就變成了標準的「錯殺」。

邏輯被破壞後,能不能找到新的邏輯,是股價啟穩的關鍵,同樣是仿製葯,京新葯業走得更強,已經接近去年高點了,為什麼?因為京新葯業通過集采中標的,都是擁有原料葯生產優勢的品種,且目前市場佔有率都不高。我媽降血壓的葯氨氯地平片,以前都在藥店買,30多一盒,現在改到醫院,用京新生產的,4塊一盒。

這就有了一個新邏輯——低毛利高集中度,雖然這個邏輯真的有點像化工股,雖然能不能走通還不知道,但好歹有了一個,研究員也能給出一些靠譜的估值依據。

而華東醫藥現有手裡的大單品,早晚要被砍上一刀,區別只是砍在膝蓋上,還是腳踝上。而它能不能走出股價「沼澤地」,只能看創新葯的進展,而不是看業績,更不能看PE。

05

錨定效應

業績代表過去,邏輯代表未來。

心理學上有一個「錨定效應」,投資者容易被之前印象深刻的股價「帶節奏」。

 

比如說,一家公司你研究過覺得不錯,但又覺得30倍PE太貴,再等等,一等就等到了40倍,震蕩一個月,你就會覺得之前30倍還是合理的,如果後市又跌回到30倍,你可能就屁顛屁顛地買進了。

錨定效應,體現在股價上,是莊家拉高出貨,收割韭菜;體現在PE上,就是價值投資者最容易犯下的錯。歷史上曾經業績暴漲過的股票,一但PE從高點回落30%左右,一些基本面投資者就容易心動。

但如果你能理解估值是未來的自由現金流的貼現,你就不會被眼前的低PE所迷惑了。

當然,投資機會總是在分歧中產生,在一致性看法中結束。

像光環新網,華東醫藥這一類有長期無法證偽的瑕疵,但又不會影響兩三年內的業績的企業,反而是很多機構投資者喜歡的類型,它們常常會在某一個時間點暴跌,洗掉一批趨勢交易投資者,然後又在賠率很好的低位徘徊很久,洗掉沒有耐心,只是貪便宜的偽價值投資者,並給出足夠長的低成本進貨時間。

 

最後總結一下:

估值這件事,未來比過去更重要。所以,現金流比利潤更重要,邏輯比業績更重要,確定性比增長率更重要。因為利潤代表過去,現金流代表未來;業績代表過去,邏輯代表未來,增長率代表過去,確定性代表未來。


作者|人神共奮

來源|思想鋼印

Total
0
Shar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