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A股市場已然巨變,未來將何去何從

2018年初,上證指數一度上漲到3500點,創下了2015年股災以來的新高,然而隨後就一路下滑接近了股災創造的低點,從討論4000點會不會來到2638會不會破,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市場情緒就發生了重大變化,滬市成交量也已經創下4年新低(因熔斷機制只交易幾分鐘那種不算)。

市場的下跌,雖然有貨幣政策變動影響以及美國貿易戰影響的因素,但從更深層次看,監管導向也起到了相當重大的作用,A股市場已經發生重大變化。

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的參與者,都有很多人比較痛苦,過去十年甚至更久快速掙錢的模式都不好使了。然而如果不能清醒認識到這個變化並相應作出改變,還只是繼續等待反彈反轉政策放鬆,這種痛苦很可能會長期持續下去。

一、一級市場的變化

投行從業人員對一級市場的變化是最敏感的一個群體,一級市場的變化比二級市場要更早一些。

1、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市場的變化

最早一輪是2017年初開始的,2017年正月十五剛過完,證監會就出台了《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的決定》以及《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監管問答的核心是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額度和融資頻率進行了約束,發行前總股本20%和18個月的間隔期,其實只是控制一下融資額,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遊戲規則並沒有構成實質性影響。但對《實施細則》的修改,則觸及了最根本的機制——價格形成機制,A股非公開發行鎖價發行告一段落,利用非公開發行實現套利幾乎不復存在,三年期定增幾乎消失。

如果說上述倆文件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影響還屬於有限,那麼2017年5月底出台的《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即「減持新規」)及相應配套文件對非公開發行的打擊則是致命的。「股東通過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取得的股份,受減持新規約束,除了既有鎖定期12個月外,在任意連續90日內,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且12個月滿後的12個月內通過二級市場競價交易減持的股份不得超過50%。」實質性的鎖定期延長,使得參與非公開發行的投資者真的是要看好公司成為公司股東的,而不是只是因為有價差套利博取二級市場差價的。

2017年2月再融資新政與5月的減持新規出台後,即使不考慮證監會審核尺度變化,非公開發行這個融資品種也已經備受打擊。即使上市公司大股東願意私下為投資者兜底,很多套利型投資者也不再參與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更不用說有些大股東本身就槓桿加身負擔沉重,不兜底的市場化發行更是舉步維艱。

在相關規則調整後,在市場主體的自我約束下,2018年非公開市場出現了大量批文到期放棄發行的情況。一項政策,改變的是一塊業務的遊戲規則,相應在這個遊戲規則內的主體,包括上市公司、中介機構以及投資人,都會受到影響。非公開發行的融資規模,一度占上市公司再融資規模的90%以上,非公開發行業務收入是各投行最重要的一塊收入,大量投行從業人員都在吃這塊蛋糕,而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這塊蛋糕就像烈日下的冰塊一樣在迅速消失。相應的,一大批專門做上市公司定向增發的資金,也突然間失去了獵物。

2、IPO市場的變化

2017年上半年,IPO市場高歌猛進,無論是過會數量、過會率還是批文速度,都是史上最快的期間之一,投行從業人員歡欣鼓舞擠壓了許久的項目終於見曙光了,甚至一些媒體和所謂專家又跳出來說要控制IPO節奏了,A股承受不了了。
然而隨著新發審委上任,IPO審核通過率驟然下降,5過1、6過1,12過2,甚至3過0這種通過率頻繁出現,無論是投行圈還是其他一級市場參與者均受到巨大震動。事實上,在發審委換屆前就已經出現過一次8過3,只是當時沒有引起市場關注而已。傳說中的「主板8000萬創業板5000萬」的線以及「審核問答51條」,嚇退了不少擬上市企業。

如果對於投行來說上市公司再融資項目是短頻快項目,IPO則是超長周期項目。一個IPO項目,從投行進場開始盡職調查到通過發審會審核,周期一般在4年以上,有些甚至會更久一些。能夠在3年內完成的IPO項目都屬於節奏比較快一帆風順的項目了。

IPO的審核通過率下降,意味著很多項目組幾年的工作白瞎了。對於項目數量眾多,業務品種比較均衡的投行來說,IPO損失一單沒太大影響,而對於一些小券商,損失一單幾乎是難以接受的。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IPO這塊蛋糕開始與部分券商無緣。2018年至今一共僅發行了72隻新股,而全國擁有保薦牌照的券商超過90家。對於大多數投行來說,IPO這塊的蛋糕也越來越吃不了多少了。

3、併購重組市場的變化

相對再融資和IPO受監管政策影響比較大來說,併購重組業務受政策影響相對較小,政策上基本是一直鼓勵上市公司通過收購兼并做大做強的。即使是非公開新政出台,對於併購重組配套融資也沒有要求遵照執行18個月的時間間隔。對重組影響比較大的政策,主要是停牌的規範性要求越來越高,到2018年8月倆交易所已經明確不讓上市公司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了。

相比較停牌政策的影響,以及交易所環節披露要求提高的影響,對併購重組影響最大的因素還是股價因素。曾幾何時,只要上市公司推出重大資產重組方案,股價就如同坐上火箭一般連拉幾個漲停板。而現在很多上市公司推出方案,股價不以下跌反應已經算不錯的了。

過去若干年,A股併購市場快速發展,一個上市公司不搞搞併購就像浪費了上市公司平台一樣,資本運作和市值管理成為上市公司老闆們積极參与的事項。但各上市公司的交易動機卻千差萬別,很多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動機並不是要做大做強,為了股價搞所謂市值管理的有之,趕在高股價上配套融資圈錢的有之,大股東快要爆倉了想轍拉股價的有之,租個殼實現資產證券化將來變現的有之,甚至還有交易雙方聯手的。用併購大佬勞阿毛的話說,很多併購的邏輯其實只是在「套利」。

併購本來並不是企業的常態,併購後成功整合更需要對上市公司有很高的要求,過去若干年的上市公司併購給市場留下了很多坑。業績承諾期過了業績開始大幅下滑的層出不窮,有媒體統計比例上已經過半;收購完成後上市公司實際接管不了,甚至年審都不讓會計師進場的,也已經不是新鮮事;甚至於標的公司造假、欺詐,除了證監會介入立案的,已經觸及刑責的都有了好幾起。

市場下跌了,套利機會少了,交易各方沒興趣了;之前留著的雷時不時爆一下,各中介擦屁股手忙腳亂的。投行的併購重組業務也出現了整體的下滑,連勞阿毛都發文《且行且珍惜》了。

二、二級市場的變化

一級市場的參與者畢竟有限,擬上市公司也就幾百家,再融資或併購的上市公司也就千把家,參與一級市場的PE和投資人也沒多少,活躍的中介機構投行律師會計師加起來也就幾十家。市場的焦點還是在二級市場上,即便偶爾關注到一級市場,角度更多也是對二級市場的影響上。

也是從2017年下半年以來,幾乎每周五的證監會新聞發布會都會公告一批行政處罰案件。案件主要集中在股票操縱、內幕交易以及上市公司造假或信披違規方面。處罰了一批典型案件,曾經轟動市場的各種看不懂的拉抬股價的事情,也都被證監會爆出來誰是幕後黑手了。

最近一年來,我們看到,伴隨著市場下跌的,是內幕交易、股票操縱、老鼠倉、股市黑嘴、欺詐上市等被嚴格監管了,儘管還沒能做到所有的疑似操縱都被處罰,但對市場的震懾性已經有了。

內幕交易抓得嚴了,股票操縱被盯住賬戶了,配資早已成為過去時,有些小票每天成交額都不到千萬了,高換手率越來越少了,有些股票突然就被要求退市了,市場沒有賺錢效應了,二級市場還怎麼玩?

其實,這樣的二級市場才更是常態。美國股市漲了十年,一個超級大牛市,納斯達克平均市盈率也就30多倍,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蘋果公司市盈率還不到20倍;我們創業板跌幾年了平均市盈率還高達36倍,大量公司市盈率還在40倍以上;香港市場每天成交額也都不到千億,大量股票無人問津,成為所謂仙股;內幕交易和股票操縱本來就是應該要被嚴格禁止的事情,不讓亂拉股票了,韭菜們還很有意見了說天天砸盤的怎麼不查一下。

三、監管加強的邏輯是什麼

無論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的變化,監管之手都是推動變化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不適應變化,指責監管過度伸手讓市場失去活力是可以理解的,在很多方面監管也確實是有越界嫌疑的。那麼監管加強的邏輯是什麼,為什麼證監會要在市場下跌的時候還在加強監管而不是放鬆監管?

應該說,股市下跌並不是證監會所期望看到,不是監管政策出台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並不是監管政策導致的結果。曾經有位證監會的領導說過:「每條監管政策的背後,都有著一堆血淋淋的案子」,當前監管政策的出台,更多是因為之前的各種股市亂象,各種鑽政策空子或監管不嚴空子的「壞人」引發了「打補丁式監管」,但客觀上讓想藉助資本市場發展的「好人」增加了成本。

嚴格A股入口審核不要輕易放進沒幾年就賣殼的公司和涉嫌造假的公司、清理嚴重違規的公司退市、控制上市公司過度融資衝動、規範併購重組、嚴打內幕交易股票操縱老鼠倉等違規行為,確實都是證監會應有監管的事情,之前股市很多亂象也確實是因為監管做的不到位,加強監管是必要的。

雖然某種意義上來說,監管確實不應該對股市漲跌負責,股市漲跌應該交由市場本身,但是一個持續下跌、人氣渙散、融資功能和交易功能萎縮的市場,於國於民、對經濟與社會發展都是不利的。證監會在進行監管時,不應僅做打補丁式監管,更重要的是要維護市場運行機制。

對嚴重違規行為的打擊當然是必要的且遠遠不夠的,但監管也應當充分認識到市場需要適度投機、需要給投資者套利空間、需要讓各市場主體用合法手段能掙到錢,不需要干涉價格(包括IPO和再融資定價)、更不需要隨意變更價格形成機制;監管要讓市場形成對規則的敬畏,也要讓市場形成對規則穩定性及可預期性的信任,更要讓市場發揮機制自己調節資源配置。

監管還要充分認識到,散戶投資者為主體,是A股的特點而不是問題,很多問題不是因為散戶過多而產生的,而是市場本身就會有那些問題,要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和培訓,要讓血淋淋的虧損教育投資者,但不要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名義去干涉市場運行。

四、未來可能的發展及應對

對未來的預測總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在有記憶的互聯網內形成文字後隨時可能被翻出來打臉,但還是斗膽提出一些預測:

  1. 不要期待換個主席就可以監管放鬆,股票發行、交易與退市等環節的嚴監管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並可能會越來越強;
  2. 不要期待股市出現大幅反彈或V型反轉,「權威人士」說過,中國經濟將發展將會是「L型」,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上升之前,V型反轉概率不大;
  3. 對於1/3以上的上市公司來說,30億市值遠不是底,利潤不過億20億及以下市值的公司將大量出現;
  4. 想賣殼的多,能買殼的少,殼供應會遠大於需求,即使股票下跌,借殼案子不會飆升;
  5. 股票交易無人問津、每天成交額百萬元以內、股價跌破面值面臨退市壓力的股票也將不再罕見;
  6. 對於那些實際控制人股權比例低於20%或者沒有實際控制人的公司而言,股東們可能會失去發展上市公司的積極性而是想著怎麼為自己謀利益;
  7. 大股東沒有債務負擔、合規經營、且公司治理機制良好的行業龍頭公司競爭力會得到加強,更有可能利用資本市場繼續發展;
  8. 「珍愛生命、遠離股市」這句話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在相當長的未來都可能是最好的衷告;
  9. 市場也不會輕易崩盤,998沒崩過,1664沒崩過,也不要覺得2700或2500就崩了,市場本身有韌性也有調節機制,跌下來意味著遍地黃金。

當嚴監管已經成為新常態,當市場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作為市場參與主體:

  • 要少些浮躁多些踏實,放棄賺快錢賺大錢的想法,賺快錢賺大錢的手段會越來越多的寫在刑法及其他法規之中,「美好生活要靠勞動創造」;
  • 要儘可能遠離監管,少鑽研些證監會的條條框框,多研究些商業本質、行業邏輯、企業組織與管理,離開了證監會給的牌照還能好好活下去,別干幾年把自己干廢了,要保證隨時可以再就業的能力;
  • 要保持樂觀的態度,這麼大體量的經濟體內,投融資機會總是有的,經濟總是要發展的,社會總是會進步的。
Total
0
Shares
發表回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