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之數字貨幣發展史

現在很多網上的朋友都說,你懂電腦怎麼不去挖礦啊?挖什麼礦,去山西挖煤嗎?還是去大慶挖石油?但是這些和電腦有什麼關係?太難的我也不會啊,我就會裝機改裝,細問之下才明白,原來是網上沸沸揚揚的比特幣啊。

後來我就把我了解的和大家說一下:世界上第一枚比特幣不是被製造出來的,而是被挖掘出來的。在比特幣之父中本聰的設計中,比特幣就像埋藏在深山中的寶石,用鎬頭一下一下敲擊岩壁,直到發掘出真正的黃金。這種通過大量勞動獲得寶藏的行為不是很像礦工們在礦山中挖掘黃金嗎?因此,發現新的比特幣的過程就被稱為「挖礦」。

隨著比特幣市場的發展,挖礦工作自成體系。最早的礦工當然是創始人中本聰,當時的挖礦手段就是依賴電腦的CPU,因為礦工數量有限而獎勵豐富,可以很輕易的開採出比特幣。隨著更多人意識到比特幣的價值,挖礦技術出現了全新的轉折點,GPU(顯卡)挖礦。

GPU挖礦效率遠比CPU快幾百倍,通過GPU挖礦而獲得了大量比特幣的這位礦工,就是在幣圈很著名的「披薩哥」,曾花費10000比特幣購買了一塊披薩,以比特幣現在的市價衡量,這塊披薩可以說是一塊天價披薩。

挖礦的核心就是計算,中本聰給出了2100萬道數學題,最先求出答案的人就能得到獎勵。然而求解的過程沒有任何手段能取巧,必須依靠電腦的反覆計算,像暴力破解法那樣,用一個一個答案去試,就像礦工開鑿岩石一樣。這個挖掘過程依賴的不是堅硬的鎬頭,而是計算機的算力。

現在都說比特幣能賺錢,你信嘛?那些專門挖礦的都是工作室模式的,機器多,我細算了一下一台挖坑機在搭配5塊最便宜的A卡的情況下,買二手也要3000(垃圾電腦例外)以上,想幾台機器挖礦賺錢的省省吧,電費你都賺不回來,簡單說一下挖礦的具體流程:

首先註冊賬戶挖礦等等都是免費的,挖礦就是通過適合比特幣計算的硬體,然後來運行比特幣的一些計算程序,如果計算對了,就獲得相應的比特幣,主要還是用顯卡運算,其中A卡的運算能力比N卡要高,產出的比特幣也更多。

這裡唯一開支就是顯卡、電費,按採礦速度10G/s的機器每天24小時能挖到大約0.03個比特幣,按照當下比特幣的比率1比特幣相當於9300元人民幣,按每台機器每天0.03個一個月就是0.9個比特幣(結算時還要付3-4%的費用),一個月一台機器不到1萬元,電腦投資一個月就回本了。

如果你這麼想那就錯了,其中還有一項開支就是電費,普通居民用電只有4000-5000w,你只能去找商用場地,電費一下子就翻一倍,按每台電腦(理論)400w計算24小時的的電費是13元,按現在的比特率每天每台機器0.03個就是不到300元,的確是穩賺不賠。

如果找到不花房租電費的場地,那麼你就真的發了,但是比特幣也是今年才漲到約等於1萬/幣的,挖礦就相當於炒股,現在看著賺錢,不小心就掉進去了,一旦價格降回去,弄一堆礦機有什麼用,賣都沒人買,畢竟這只是虛擬貨幣,只是炒作才火起來的。

跟你們這麼說吧,當初比特幣漲價的時候某東某寶A卡N卡全賣空了,全民都去挖礦,無非就是薅電費的羊毛,每度電賺點錢,真正的錢都讓某個商家賺去了,包括礦池都賺不到錢,加上顯卡耗損,今天還能用明天就報廢的顯卡都屬於正常現象,那些大礦工基本每月都換一次顯卡。

而且挖過礦的顯卡性能壽命下降,買到手沒幾天可能就撲街了,都不如去開遊戲工作室,如果真的想挖礦可以買一台礦機嘗試一下,玩玩而已,切勿入迷。

2010年起GPU挖礦幾乎一統江湖,連帶洛陽紙貴效應讓顯卡價格居高不下。技術迭代來的很快,2011年出現了第一台礦機專為挖礦服務,2013年則出現了正式的專業礦機,

期間還有各種供給礦機算力的晶元,挖礦行業在國內十分興盛。2100萬比特幣很快被開採出大部分,礦工的挖礦事業也日漸艱難,因此擁有礦機的礦工們聯合了起來,集合更多的礦機組成礦池,礦池的算力比單個的礦機要高出太多,想要贏得獎勵變得十分容易,因此加入礦池的礦工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貢獻值去分享得到的獎勵。

而預計到2020年比特幣將會產生1900萬個以上,剩餘的比特幣將更難被挖掘到,屆時礦工的收益就會來自比特幣交易的手續費。

Total
0
Shares
發表回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