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近亲股票理论来规避投资陷阱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写了一篇“忏悔”,谈康得新给他的八个教训。写得相当不错,总结也很全面,相信对很多投资人都会有启发借鉴意义。

为什么一个价值投资的捍卫者,并拥有不错的财务基础,对我国主要创新型产业也有所研究,却在康得新上栽了大跟斗?

作者是这样总结的。

一、是否跨界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否则太狭隘了。康得新原来是印刷包装类的预涂膜的,后来转做光学膜,因为同有一个“膜”字,就没把它当跨界经营。

这是不错的。“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A股市场上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无厘头炒作很多。

但作者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同一个行业、同一类产品的延伸经营,风险会比跨界小很多,成功的概率则高很多。由于没把从预涂膜到光学膜的转变看作跨界经营,所以对康得新的投资风险也就掉以轻心了。一个新概念出来后立刻闻风而动,也不考虑其真实的成分有多大,成功的概率有多高,这

同样是A股市场的一个特点。因此这个总结也是有普遍借鉴意义的。

二、误认为利润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没有造假动力。从概率上讲确实如此,规模小造假容易,“成长的冲动”也更强,但这并不能保证利润规模大的公司不造假。从某种程度上说,营业规模大的公司也有长袖善舞的优势,可造假的路径和方法也更多。因此,规模并不是不造假的保证。在这方面,我过去也曾有过一个偏见,以为国有上市公司没有造假动力,但这次抚顺特钢前后几任董事长前赴后继地造假,也给我一个教训:出身成分也不是不造假保障,打假,是股票投资永远要面对的问题。

三、行业龙头,可能是造假来的,而真正的龙头,被造假者淹没了。行业龙头总能享受到更多的行业增长红利,但区分真假龙头的工作也是需要做的。

四、玩并购重组概念一般不是好公司,但不代表没有投资价值;而不玩并购重组概念的,也不一定就是好公司。关于购并重组,最典型的段子来自TCL的李东升,当年杰克·韦尔奇来华,演讲结束后有一个问答环节:出30万元可以提一个问题让他解答。李东升提的是,他们购并了一家欧洲企业,但始终困于无法整合成功,产生利润,问怎么办?杰克·韦尔奇回答:你今天遇到正是我当年遇到的问题,最后的处理办法是把它卖了,谁知它后来又卖给你了。

购并重组的成功率很低,这是行业共识。但不能反证不玩购并重组的就是好企业,这是确实的。

五、上市公司收购的动机之一,是为了掩盖业绩造假,这是有的公司刚上市就急于对外收购的重要原因。

六、判断一家公司好与不好、有没有问题,不能有从众心理,不能盲目相信他人的判断结果。康得新的实际控制人钟玉头上有很多光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系统管理工程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曾任航空部曙光电机厂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委,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直属商会副会长,北京企业联合会副会长等职。这种光环确实会迷惑很多人,把百分之百的信任托付于他。而不仅于此,凡公司实际控制人事实上都会高估自己,把自己公司吹成天下第一。这也是一些投资者“不调(调研)不掉(掉入陷阱)”,调了就掉的原因。如何避免受此影响,这是由内向外、自下而上的投资者面临的一个挑战。

七、企业家诚不诚信,跟学历和知识高低没有关系,高学历、高知识的一样会耍流氓,而且更可怕。现金持有量是否够大,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是否过大,是识别企业是否造假的传统思维。康得新正是利用了这种传统认知,设置了圈套,它知道大家都不会去怀疑铁证如山的银行存款是假的。作者的这段教训就是对此而发的——靠几个简单的财务指标无法完全规避造假。

八、识别财务造假不能迷恋传统思维,骗子可能会利用传统思维设置陷阱。这实际上就是上面这个教训的延续。

后面还有一些:不要把大股东相像得很美好;虽有有跌停板,但出了黑天鹅后该怎么跌还是怎么跌;在赔偿机制没建立之前,谈价值投资是件很天真的事情。

总结了这么多,是否已经到位?我觉得没有。总结经验教训的目的是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宣泄沉痛。从最后一点看,作者显然得出了一个悲观结论,打算放弃价值投资了。

其实,只要人在股市,就避免不了各种陷阱。价值投资有价值陷阱,成长投资有成长陷阱,趋势投资更有“骗线”——空头陷阱或多头陷阱。相比之下,价值陷阱是最容易识别的,除了作者提到的一些传统的财务指标之外,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就是同类印证。没有一家公司可以脱离它的行业而特立独行,如果一家公司表现得特别优异,而它的同类都表现平平,反映出天壤之别,那么,这家公司不是有造假嫌疑,就是短命的昙花一现。“疑阵勿入”,这种公司就该回避,哪怕有再好的财务指标,再美丽的光环。这就是我曾说过的 “近亲股票理论”。

世上很多事,本来简单,只是我们把它想复杂,想高深了。

Total
0
Shar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