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股票熔断机制,相信不少A股股民心有余悸,那么什么是熔断机制,它为何在A股只实施了4天就被撤销呢?
熔断机制是指在证券交易过程中,当价格波动幅度达到某一限定目标时,交易将暂停一段时间,类似于保险丝在过量电流通过时会熔断以保护电器不受到损伤,其目的是为了在发生明显风险的初级阶段,采取中断干预,用交易时间换取决策空间。
不过,脱离目的谈熔断都是耍流氓。熔断机制本身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短时间内的强烈波动导致失控,和电路里的“保险丝”是一个思路。但金融和政策范畴的熔断机制有个先天性缺陷:用简单的手段控制钱或人的流动,但并不是从根本上对症下药,这样做往往导致更大范围的资金出逃和心理恐慌。原因只有一个:既得利益者从不会主动拒绝诱惑,而是更倾向于矛盾激化时采取干预手段。就好比,保险丝断了,你是换个相同的呢,还是换个更粗的呢?
中国的熔断机制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熔断机制在中国股市的那几天
首先我们看看这个机制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布的:经中国证监会同意,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并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实施A股指数熔断机制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交易机制,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证监会的目的是好的,但结果如人意料。
2016年1月 4日,第一个交易日,也是中国证券交易史上里程碑式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A股交易实施股指熔断机制——根据规定,当沪深300指数触发5%熔断阈值时,三家交易所将暂停交易15分钟,而如果尾盘阶段触发5%或全天任何时候触发7%则暂停交易,直至收市。
当天的低开似乎不是个好兆头,很快,在2015年损失惨重、期待2016年开门红的投资者们就遭遇了当头一棒:股指在巨大的抛盘打压下不断走低,接连击破3500点和3400点整数关,终于在午后开盘的13点13分跌破5%,触发了熔断,15分钟后,重新开盘的股市继续下跌,只用了6分钟便在13点34分将跌幅扩大至7%,触发了7%的熔断阈值,三大交易所暂停交易至收盘。
元旦节后开盘第一天,股市便遭遇了血洗。然而好戏还不算完,在弱势反弹了两天之后的1月7日,沪深300指数早早地便在9点42分便触及5%跌幅造成熔断,9点57分重新开盘后,仅用了上一次一半的时间便将跌幅扩大至7%。
广大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多年来终于可以第一次下班回家吃午饭,但他们的老板一定高兴不起来:由于下跌过于迅速,成交量根本来不及放出,深圳某家中小型券商当日全天的佣金收入只有区区900元——是的你没有看错,所有营业部加起来的佣金收入只有900元!比券商更惨的是股民,根据统计,2016年仅仅4个交易日,股民的市值就损失了5.6万亿左右。
损失惨重的投资者和伤心欲绝的券商都把矛头指向了熔断机制。愤怒的股民刷爆了证监会的官方微博留言,除了骂娘几乎没有别的表达方式,而券商则纷纷上书,请求立即修正熔断机制。
1月7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三大交易所紧急发布通知:为维护市场稳定运行,经证监会同意,自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从1月4日始,至1月7日被叫停,熔断机制成为了中国证券史上最短命的股市政策。
A股熔断机制为什么会短暂实施后被取消
熔断制已经对A股造成了流动性恐,凡是削弱流动性的手段,必将会导致极端性波动,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牛短熊长,流动性被削弱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对比美股,美国股市是没有涨跌停限制的,而中国则有, 美股是T+0,而中国则是T+1,另外我们 5%和7%的触发阈值设置的太低了。美股的第一档7%和第二档13%相隔很远,而我们的5%和7%隔得实在太近了,彼此之间会形成连锁反应。当第一次停牌后,因为恐慌会迅速导致第二次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