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製造商不急於進入印度

新加坡:
在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之間將生產轉移到中國的56家公司中,只有3家去了印度,還有2家去了印度尼西亞。這是日本金融集團野村證券的一項研究發現。

在這56家公司中,有26家遷往越南,有11家遷往台灣,有8家遷往泰國。

隨著中美之間持續不斷的貿易爭端不斷升級,關稅使美國進口商從中國出口的商品越來越昂貴。許多公司一直在努力,尋找新的地點來重新定位他們的製造業務。

對於許多公司而言,搬遷計劃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中國的成本已經上漲了一段時間。但是,許多人由於搬遷的麻煩和不確定性而猶豫。去年左右,規模擴大的原因是美國對中國製成品徵收的額外關稅。

重新安置生產設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克服高昂的初始設置成本外,其他要考慮的因素是基礎架構,通信和連接性。擁有良好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倉儲,運輸和其他後勤支持至關重要。這僅僅是開始。尋找合適的熟練人力,然後使新工人接受針對其生產過程的專門培訓也面臨著挑戰。進一步的考慮因素包括政府的支持,有利的稅收制度和法律框架,以及在新國家/地區開展業務的便捷性和速度。

從表面上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都擁有理想的人口結構,可以成為與中國抗衡的全球製造業大國。中國目前佔世界商品的五分之一。首先,他們擁有世界第二和第四大人口,到2030年印度的人口有望超過中國。印度的人口也相對年輕。聯合國估計印度的平均年齡為30歲,而印度尼西亞的平均年齡為31歲。相比之下,中國的平均年齡為40歲。

此外,印度的勞動力成本僅為中國的一半。

那麼,為什麼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沒有得到他們從中國搬來的工廠的應有份額?

儘管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GDP增長率均高於其他主要全球經濟體,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它們在製造業FDI(外國直接投資)方面的表現均低於其全部潛力,因此它們都被稱為「沉睡的巨人」 。

外國直接投資很好地表明了外部投資者對經濟改革和前景成功的信心,因為這表明外國公司願意在一個國家進行長期投資的意願。外國直接投資對於發展中經濟體創造就業機會,吸收過多的勞動力供應並填補財政缺口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今天印度的製造業外國直接投資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0.6%。印度尼西亞略好一點,為百分之一。

企業吹捧他們為什麼搬到特定位置的最普遍原因是經商容易。在先前提到的路透社的故事中,一位智能手機高管曾引述說,在越南,只有一個聯絡點,一個負責政府事務的人。

從泰國和越南用來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書中吸取教訓,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都需要進一步開放貿易,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花費更多,改革土地和勞動法,並為外國投資者提供稅收減免。為了實現經濟的全部潛力,必須進行法律改革,解放和優惠稅收。

好消息是,兩國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在印度尼西亞,維多多(Widodo)總統正在對外國公司在該國設立製造工廠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使企業更容易獲得許可證。

公司稅率最近的意外下調使公司感到安心,並幫助印度走上了新的增長軌道。但是,印度需要做更多的事情。例如,提供更多稅收優惠以投資於其希望吸引的所需類型的製造業,例如用於出口的高科技和電子製造業。它還必須使進口零件更加容易,以便可以在印度完成更多的組裝工作。

兩國都敏銳地意識到,基礎設施也非常重要。

印度尼西亞宣布,他們計劃在5年內將年度GDP的40%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儘管由於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疲軟以及財政政策的操作空間有限,這是一個問題。

在這兩個國家中,公路運輸都高度依賴,但如果更容易獲得現代鐵路和水上運輸,則可以為企業節省大量成本和時間。

在印度,日本,德國,日本,中國和韓國等國家中普遍存在的製造業文化缺失。這意味著不僅必須有強大且容易獲得的職業培訓計劃來為有興趣的人配備必要的技能,而且他們最聰明的公民還必須考慮加入這一部門。

印度尼西亞缺乏支持製造業的學位。據全球商業諮詢公司麥肯錫公司(McKinsey&Company)稱,印度尼西亞每千名公民僅產生八名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畢業生,而印度為20名,中國為34名。

令印度振奮的是,三星和蘋果等公司已經在印度製造了部分手機。蘋果公司已經在印度生產iPhone部件和較舊的型號,預計今年將在印度開始生產更新的iPhone XS和SR。諾伊達的三星工廠是其全球最大的工廠之一,其生產的產品中有30%出口。

儘管取得了進展,但印度要實現PM Modi的目標(必須在2014年首次宣布),到2025年將製造業佔GDP的比例提高到25%,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Total
0
Shar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