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上市了,在連續一周高位震蕩之餘,不但沒有因股指期貨期權交割周期而把A股打趴下,反而帶動A股走出了一波反彈,各指數周線收陽,擺出了要上攻上證指數上檔3052.62點以下缺口架勢。然而,馬到關前收蹄顯怯,周一A股縮量整理,各大指數滬陰深陽,上證指數未能站上月線。滬港通連續兩日凈流出,又一次抄底的北上資金開始向中小盤股居多的深圳市場轉移。
大盤又一次猶豫,既是在消化大盤股的獲利籌碼,也是在等待影響A股的事件明朗。
技術派講的是線到事到,基本派講的是事件驅動K線轉變,其實兩者互為影響、共同推動市場發展。一般而言,在趨勢形成之初,與趨勢反向的事件往往成為逢低上車(向上趨勢)或借高出貨(向下趨勢)的機會;而到趨勢末端,這類事件則成為推動趨勢改變的導火索;盤整階段,事件則會決定趨勢的運行方向,表現在技術指標上往往是頗為神奇的未卜先知(線到事到)。然而,如果事件的影響強度、力度遠超市場預期(比如去年的中美爆發關稅摩擦),則事件就會改變市場的中長期趨勢,導致技術指標的失效(事件驅動K線轉變)。
K線,是市場多空力量博弈平衡的體現。為何6月以來做多頭的預測往往效果要好於空頭,就在於經過年初對A股歷史上升趨勢底部的衝擊與夯實後,市場預期偏向多方,市場多頭力量總體大於空頭力量。儘管端午節的特朗普訛詐造成了向下缺口,破壞了中短期上升趨勢,但A股中長期向上的趨勢沒有改變,所以6月之後在技術指標得以修復之後出現了恢復行情。
反彈至今,A股市場在技術上又到了決定多空趨勢的關口,向上需過上檔缺口和前高,向下則有下檔屢攻不破的上證指數的下檔2804.23點以上缺口支撐。那麼影響趨勢的事件會有哪些呢?
一是由於抑制經濟下行趨勢的需要,所採取的經濟寬鬆刺激政策。美聯儲、歐盟都發出了要降息的口風,目前美股沖高就是市場對此有一定的預期。力度符合或超出市場預期便罷,如果實施的力度時間不如市場預期,就會變為利空。而A股則在等待新形勢下中央出台經濟政策,消除各國降息潮帶來的不確定性。然而,「以我為主」和強有力經濟調控能力決定了不論是「降息、降准」還是「精準支持」,都不會對A股造成實質性利空影響,總體政策方向是呵護證券市場,而非如遏制市場,去年去槓桿造成的市場資金緊缺年內不會再發生。
二是經濟下行趨勢能否得以扭轉。在去寬鬆周期中突然轉向寬鬆,本身說明各國央行對於經濟下行的擔憂。然而,加槓桿畢竟是把雙刃劍,在各國資產價格高企(美國的股、中國的樓、日本的債)的情況下,加槓桿,意味著在刀尖上跳舞。搞得好是次成功的逆周期操作,搞得不好是飲鴆止渴和末日狂歡,捅破泡沫。從這點意義來說,堅持「以我為主」是負責任的謹慎之舉。好在中國早於發達國家進入經濟調整,也有更多的機會早於其他國家探底回升。
三是諸如中美談判等灰犀牛的事件影響。筆者一再強調,特朗普關稅利空消息衝擊效應已趨於沒落,市場對其已有足夠的免疫力,即使再有3250億美元的關稅加征也不會改變A股的長期趨勢,只是有關企業可能會在業績指標上有所體現,即對A股產生結構性影響。到是如果中美超市場預期而達成最後妥協,反而成為一大影響趨勢的利好事件。然而,如果美歐出現經濟衰退,唇亡齒寒,可能會對已經處於全球化之中的中國經濟產生新的衝擊,導致A股趨勢的改變。
如果沒有出現大的超出市場預期的利空,由於A股市場的內在因素是在向積極方向轉變(詳見筆者6月以來的各篇前文),中國金融的對外開放加速和A股市場總體位置處於相對低位,至少在八月可以期待A股繼續反彈,在均線上走出多頭排列,挑戰上證指數上檔缺口。投資者應堅持A股長期趨勢向好的預期,保持倉位水平;在盤整中調整持倉結構(遠離雷區),堅持低吸、避免追高,等待事件明朗和市場確定中短期突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