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獨角獸周年記:折翼的小米美團能否再成資本寵兒?

作者 薛芳 耿荷

摘要
1、股價表現不好,離不開市場整體不佳的拖累,但主要影響因素還是上市時定價高和公司基本面業務不理想。

2、一位香港市場基金經理告訴記者,小米這家公司難以只用基本面研究,因為還有太多前期的股權未行使。

3、這些已經上市的新經濟公司表現不佳,也必然會影響到接下來新經濟公司上市的估值。

2018年7月12日,位於香港中環的港交所,其狹窄的扇形台擺上了四面銅鑼。9點30分,8家內地公司代表手握包裹著紅布的大鎚,同時敲響銅鑼,此景被輿論調侃為「內地上市公司太多,港交所鑼都不夠用了」。

這是一年前港股上市狂歡中的一個場景。德勤統計顯示,香港2018年約有208隻新股上市,融資近2866億港元。而小米和美團是港股上市潮中新經濟企業中的明星。

7月9日,小米港股上市一周年,也適逢小米限售股的第二次解禁。小米的股價與其創始人雷軍上市初暢想的「買入即賺一倍」相去甚遠。與去年剛上市相比,當下小米的市值幾近「腰斬」。唯一的好消息是,成立九年的小米最近進入《財富》雜誌評選的2019世界500強名單。

美團目前在港股市場的際遇比小米相對好很多,但中間也曾遭遇大跌,直到7月4日,美團股價衝上其上市以來的股價最高位——70港元,市值4000億港元。

總體而言,小米和美團上市這一周年,與其最初上市時承擔的萬千寵愛與一身的市場期待相比,表現平平。

小米和美團作為去年港股上市中備受關注的兩隻獨角獸,為什麼沒有突出表現?盈利的小米和當下虧損的美團,資本市場的態度緣何不同?

不完美的上市時機

2018年7月9日,小米正式以17港元/股的發行價在港交所上市,對應市值約為539億美元。而關於小米的估值,從上市傳聞之初,最早傳出估值高達2000億美元,到估值千億美元,然後又到七八百億美元……

小米估值之所以爭議很大,主要分歧點在於小米是家手機硬體公司還是家互聯網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小米從創立至今不足8年時間,共融資9輪,累計融資金額超過15億美元。自小米在2014年遇到經營危機之後就再也沒有向一級市場尋求過融資。

對於小米而言,資金並非其發展桎梏,雷軍也曾表示五年不上市,但遭遇了手機銷售數據滑鐵盧並艱難重回一線後,其背後投資方不再有耐心,誰能保證未來還有更好的上市時機?

在小米上市前,2018年6月25日,美團遞交了上市申請書,目標估值600億美金。

美團成立於2010年,美團的成長史就是不斷給自己宣布對手的歷史、拉手網、大眾點評、攜程、餓了嗎、滴滴打車,美團的無邊界擴張如火如荼。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美團有約3.2億活躍用戶,400多萬商戶。

美團招股書顯示,在現金儲備方面,美團2017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94億元,短期投資(理財資金)為258億元。業內人士給美團算過一筆賬,到2018年,美團賬上能用的可能只有30多億美金。而30億美金只夠它這一年用。

要麼從一級市場拿錢,要麼從二級市場上拿錢。盤點美團的融資歷史,這些年美團在一級市場上的融資的額度超100億美金。

有投資人曾告訴記者,2016年美團點評合併後的首次融資,非常坎坷。當時他們曾把融資方案推薦給國內的投資人,但第一次國內的投資人並不買賬,後來他們又重新了做了融資方案,國外的投資人和國內的投資人共同投資。

此前,王興曾對上市一事並無熱情。但在2018年下半年,美團的上市變得更容易理解。

據公開媒體報道,美團港股IPO前,王興曾接觸軟銀尋求注資,但是沒有成功。媒體曾報道,美團有意從私募基金那裡以400億美元的估值,融資30億美元,但美團後來否認。

而美團之所以選擇在二級市場上市,背後的原因是一級市場的退潮。

易凱資本CEO王冉在2018年7月份向《創業家》表示:「下半年流入一級市場的資金將會出現斷崖式下跌,至少減少50-60%,甚至可能減少70%-80%。募資越來越難,(國內)GP們勢必開始珍惜子彈。」

為什麼小米、美團和眾多的新經濟獨角獸當時會選擇港股?

某大型投資銀行負責香港證券業務的高管告訴記者,「主因是2017年香港交易所做了很多不同的改革,同股不同權是很大的推動力。港股做出修改調整之後,如果中國公司選擇海外市場,最好的地方就是在香港。」

該人士對港股做出這番解讀的語境是,2017年12月15日,港交所宣布了三十年來最重大改革——允許未盈利或者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這一改革將使港交所接受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

此前,港股被業界稱為全球估值最低的市場。2015年,A股大放異彩的時候,香港的基金經理悲嘆,香港主板上市的估值,沒有A股同類公司高。因此,對境內的互聯網企業來說,赴港IPO缺乏吸引力。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上市規則改革成為境內企業赴港的催化劑和動力源。對於科技互聯網創業者來說,公開IPO最好的選擇就是美國的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以及港股。

恰逢其時,港股的改革可謂是向境內高科技企業拋出了橄欖枝。專註於港股諮詢、智通財經CEO張歡告訴記者,改革後港交所對科技企業和醫療企業都是擁抱態勢的。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美股的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看重的科技企業,第一最好在美國有對標公司,第二最好是該業務線的龍頭老大,其在美股才能享受尊寵。

2018年6月30日,拼多多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招股說明書,這家明星電商公司成立至今尚不到三年時間。分析人士指出拼多多在美股上市,對標的是正阿里。

為什麼高科技企業境外上市潮在2018年年中引爆?

上述國內大型投資銀行負責香港證券業務的高管說,做投資跟農民種地差不多,種子播種後,經歷了成長期,現在莊稼成熟了就該收割了,TMT行業也是如此。

中國高科技企業2018年扎堆港股上市潮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二級市場危機情緒正在蔓延,創業公司普遍擔心錯過此次上市時機後趕上新的資本寒冬。「二級市場危機情緒蔓延、比如納指已經連續上漲十年了,市場走向可能會改變。」泰合資本創始合伙人郭如意表示。

「很多二級市場基金經理對這波上市潮也不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大家的恐慌情緒。投行們跟創業者吹風說能2018年上就不要2019年上,能趕到7月份就不要等到9月份。所以,才有了恐慌情緒的集中爆發,大家都是被推著往前走。」

「科技企業在上市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上市公司的早期股份被拋售的事情,」郭如意說,「賣股份的都是早期投資人,比如某公司估值600億,500億先出點貨,先收回一些投資成本」。

這反映了和很多基金經理、散戶一樣,投資人對公司上市之後的股價沒信心,上市「破發」也成為常態。而事實上,這種資本市場的擔憂也一直蔓延到了今天。

以優信二手車為例,在2017年1月G輪時,優信融資5.1億美元,估值約36億美元;其IPO前最後一輪融資約2.5億美元,估值約32億美元,截至6月29日,優信的市值跌至25.54億美元。

行情既然如此不好,一直目標估值1000億美元的小米,為何寧願接受539億美元的估值也要搭上資本市場的班車?當然,不僅僅是小米,還有美團、映客、獵聘、愛奇藝等等。

翻翻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就會有了答案。1999年,中國三大門戶趕上了美股上市的末班車,雖然遭遇了互聯網泡沫,但好歹是活了下來,而當時尚未上市的chinaren,最好的選擇只能是賣給搜狐網,多一個融資通道,就多了一重安全。

概念股去泡沫化

上市,往往也就跨越了企業的生死線。因此,2019年的港股市場,依然是行情高漲,風景這邊獨好。

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2019年上半年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回顧與前景展望》報告指出:2019年上半年港股市場出現一番新景象,數量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但由於以主板新股為主導,融資額不跌反漲。

2019年上半年港股新股市場,上市新股數量為76隻新股,融資額為695億港元。而在2018年上半年,這個數字是101新股,募資總額為504億港元。但對於小米和美團來說,依然是冰火兩重天。

光點資本合伙人符正告訴記者,美團是靠外賣這種高頻的產品切入,然後切入一些低頻的產品,如電影票和出行;而小米從手機硬體切入智能家居,這兩家公司的的業績和其公司的基本面有很大的關係。

小米集團發布2019年第一季度未審計財報。財報顯示,小米一季度經調整凈利潤為20.8億元,同比增長22.4%;一季度營業利潤36.1億元人民幣;一季度營收437.6億元人民幣,市場預估417.6億元人民幣。

其智能手機業務,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業務和國際業務均有所增長。但從整體營收來看,標榜互聯網公司的小米其互聯網服務在其總營收的盤子中占的比重依然不大。

財報顯示,小米2019年一季度的互聯網服務營收為42億元人民幣,僅佔總營收的9.7%,遠低於智能手機和IoT產品業務所佔比重。當硬體增長遭遇瓶頸時,「互聯網收入」是硬體廠商發展的重要風向標。

不過,儘管現在小米互聯網收入佔整體收入佔比不高,但是互聯網收入毛利佔整體毛利近一半。在《財富》雜誌的世界500強榜單里,也依然把小米定位為一家「互聯網服務與零售」公司。

過去的一年,小米拆分小米與Redmi品牌,雙品牌運作,5月17日,小米宣布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任命,雷軍兼任中國區總裁,全面負責中國區業務開展和團隊管理,前任總裁王川轉任大家電業務部總裁。

此外,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小米累計回購次數已達22次。而自今年6月以來,小米累計回購次數就多達19次,合計回購股份數量達10553.8萬股,回購總金額超10億港元。

即便如此,小米股價緣何一路下跌?

香港某中資機構策略師告訴記者,「港股作為離岸市場,以機構性投資者為主,內地A股以散戶投資為主,港股投資者的偏好是較為審慎,對於盈利能見度高、有基本面支撐的板塊或個股會較為重視。」

「小米及美團兩者相同之處是同股不同權,但不同之處是小米已有盈利。雖然小米目前估值已較發行價低得多,雷軍經常派發數以十億元的股份,不斷攤薄其他股東權益,這是市場所憂慮的。」

投資IPO,即便是基石投資者,也不保障上市後的表現,小米是個例子。「參考最近港交所披露的部分董事行權紀錄,他們不斷行權,行使價只是0.25港元,但他們可以用9.76港元賣出,成本非常低,基本上在任何的價位賣出股份都會大賺。而且小米又是同股不同權,即使雷軍不斷拋售股份,也不影響他在小米的控股權,因此小米股價自上市後一路向下。」該策略師認為。

此外小米早前回購股份,一方面用公司資金回購,一方面董事在市場減持。如果管理層是看好前景,理論上要以自有資金增持,而不是通過公司資金回購。

一位香港市場基金經理告訴記者,小米這家公司難以只用基本面研究,因為還有太多前期的股權未行使。在他看來,美團雖然也有董事行權,但行權數量少,而且大股東沒有獲發大量股份,相比於小米,美團的股價總體來看,有跌有漲。

3月11日,美團發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財報。財報顯示,美團2018年第四季度收入為198.03億元,毛利為44.81億元,經營虧損為37.35億元;全年收入為652.27億元,毛利為151.04億元,經營虧損為110.86億元。財報發布後,美團股價在當天大跌11.12%。此後,美團的股價亦是起起伏伏。

5月23日晚間,美團公布2019年第一季度業績,集團營業收入191.7億元,同比增長70.1%;其核心業務的經營利潤率改善和虧損收窄,美團本季經調整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和虧損凈額分別為4.59億元和10億元,其中EBITDA首次轉為正值。

相比而言,2015年到2017年,美團分別取得了40.19億元、129.88億元、339.28億元的收入,在虧損方面,經過調整虧損凈額後,美團在2015年-2017年的虧損數據分別為59.14億元、53.53億元、28.53億元。

2019年一季度美團的財報成績單發布後,股價上揚,7月4日,美團股價到了70.5港元/股,而美團上市時的開盤價是69港元/股。

不僅僅是小米美團。去年7月13日上市的51信用卡,其股價從發行價8.5港元跌至一年後的3.93港元(7月12日收盤數據),股價慘遭腰斬。業內人士指出,在互金行業平台暴雷頻頻的背景下,市場上極端的悲觀情緒持續籠罩在以51信用卡為首的互金行業頭上。

同樣,去年7月上市的映客,股價比上市時下跌了60%。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崛起對直播的影響尤為強烈,用戶、使用時長、廣告主將資源都加速在流失。

小米和美團等公司香港上市這一年的表現,其實是資本市場去泡沫化的一個過程,知卓資本合伙人杜欣對記者表示,「前幾年貨幣超發,流動性過剩,給一些概念股造成了很大的泡沫,小米和美團的上市只是給資本市場交了一張糟糕的成績單,而上市一周年的表現則體現了市場消化這些泡沫需要一個周期。」

「這些公司股價表現不好,離不開市場整體不佳的拖累,但主要影響因素還是上市時定價高和公司基本面業務不理想。」一位香港外資對沖基金分析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候表示,這些已經上市的新經濟公司表現不佳,也必然會影響到接下來新經濟公司上市的估值。

 

(來源:深網)

Total
0
Shar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