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許多人不繳稅或找到不繳稅的方法時,誠實地繳稅的人就會負擔重擔。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本月早些時候表示,總理的呼籲是印度稅收增長放緩的結果。近年來,部分原因是經濟增長放緩,部分原因是印度稅率的變化。稅制方面,印度一直在努力提高稅收,這嚴重限制了政府重振經濟的能力。
印度的稅收佔GDP的比重(衡量該州收入增長能力的通用指標)在2018-19財年總計為17.1%,低於其新興市場同行的平均水平(20.9%)。至關重要的是,與其他國家相比,印度更依賴間接稅(支出稅)而不是直接稅(收入稅)。由於直接稅是對收入徵稅的稅種,因此它們更具累進性,對窮人的傷害也較小。但是,隨著總體稅收減少,印度稅收中的直接稅收份額有所減少。根據修訂後的預算估算,中央政府的稅收總收入佔GDP的比重連續第二年下降。這也是過去18年預算中最大的缺口。
這種短缺的部分原因是自欺欺人的:政府降低公司稅率意味著必須下調稅收估算。但是,即使修訂後的21.6萬億盧比稅收估算,政府也有可能錯過。歷史趨勢表明,到12月,政府已收集了年度收集總量的68%。如果這適用於當前財政狀況,那麼今年的稅收可能會接近20萬億盧比,比預期低約6%。這將是過去19年中,政府的實際稅收連續第12次低於預算估算。
對稅收的這種高估不僅損害了預算工作的公信力,而且使稅收制度緊張。稅收官員的績效與稅收目標的實現有關,他們承受著壓力,這可能迫使他們要求納稅人更多。這樣做的自然後果是頻繁的稅收糾紛。預算文件中的數據顯示,稅收糾紛項下的總金額(占稅收總額的百分比)從2007-08年的11%增至2018-19年的46%,增長了三倍多。其中,大部分爭議(39%)圍繞個人收入和企業所得稅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宣布了一項新的大赦計劃「 Vivad se Vishwas」,尋求處理近48萬起案件,涉及爭議的稅額為9.32萬億盧比,但其影響可能有限。
「只要人們沒有足夠的理由,他們都想挺身而出。但是在真正的情況下,被評估者通常有較高的獲勝機會,人們不會追求大赦計劃。」稅務諮詢公司Ashok Maheshwari and Associates的合伙人Amit Maheshwari說。根據2019年CAG的審計報告,法庭和法院的絕大多數案件都以被評估人為受益人.“即使您為未決案件達成和解,將來您也可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稅務機關可能會再次提起訴訟。最好立即完成訴訟,為下一次確定更好的優先順序。」 Maheshwari說。
解決這些稅收爭端最終將是一個權宜之計,無法解決印度稅收體系中的結構性問題。首先,其直接稅的稅基太小。首相在本月初的講話中聲稱,只有1500萬印度人繳納所得稅。儘管近年來納稅人數量急劇增長(納稅人數量的年增長率從2017財年的7%增長至2018財年的6%,翻了一番),但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基數較低。
印度不僅稅基狹窄,而且其稅基偏向個人所得稅和公司稅類別中的最高收入者。儘管極少數納稅人屬於最高收入階層,但該國近三分之二的個人所得稅是在2018-19財年(2018財年)由最富有的5%繳納的,而公司稅總額的一半左右是僅由收入最高的1%的公司支付。絕大多數報稅人都屬於零稅收責任範圍。
政府沒有採取系統的改革來改革稅收制度,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訴諸了激進的稅收要求和權宜之計。引入商品和服務稅原本是一項結構性改革,但即便如此,也受到實施問題的困擾。在解決所有這些問題之前,印度籌集急需的收入的能力將仍然受到限制。
這是2020年預算(共10部分)系列的第三部分。
話題
事實
2020年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