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野獸

在過去的一千多年中曾多次統治世界的中國,正在步入重演歷史的軌道。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在1970年代末提出的經濟改革推動中國成為一個現在被認為值得挑戰美國第一名的國家。普華永道(PwC)於2017年發布報告稱,到2030年,中國經濟將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從1999年到2008年,中國的年均增長率為10%,近年來一直徘徊在6-8%之間。隨著近來技術創新的推動,我們可能會看到數字的增長,並最終超過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也就是世界上最富饒,耕種最好,最勤奮,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引用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巨著「國家的財富」。的確,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已採取具體步驟實現了這一目標。 2015年,中國宣布了「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藍圖,其中詳細介紹了為當地的技術創新裝備和改造國家,以及進行相當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中國革命所必需的步驟。 2017年,中國在研發上的支出總計人民幣1.76萬億元(約合2,790億美元),同比增長14%。實際上,發明了一個術語來描述中國獨特的創新政策及其在自身地理範圍內推動創新和技術進步的能力。中國被稱為「本土創新」,已成為下一個世界創新和技術之都。以下是中國有能力或將在未來十年左右的時間內取代美國的一些原因。

1.大小很重要。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無論其地理區域或人口。儘管中國和美國分別為930萬平方公里和910萬平方公里,但中國擁有超過14億人口,超過了美國(無雙關),是美國的四倍。中國人口對技術的高採用率封閉的生態系統為中國企業的成長和繁榮創造了理想的環境。中國擁有超過7.72億互聯網用戶,是一個數據天堂。此外,人們早已知道中國公民在共享其個人數據方面更加寬容,這與嚴格執行個人數據政策和法規的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最近關於劍橋用戶數據的Cambridge Analytica故事突顯了保持個人數據私密性的重要性,但這是我們在中國可能從未見過的。但是,據報道,在軍事場所和國有企業中監視員工的腦電波的「情緒監視」已經被採用,這是其最近一次監視其人員的努力越過了界限。

2.中國政府的支持。中國的「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和「中國製造2025」之類的政策有力地證明了中國雄心勃勃的計劃,以確立自己在技術領導者中的世界領導地位。補貼,低息貸款和稅收減免是科技公司有望獲得的部分支持,這是中國推動全國研究和創新計劃的一部分。此外,

中國政府沒有像谷歌,臉書和推特這樣的西方公司蓬勃發展,而是通過貿易保護主義和巨額補貼來培育國內公司。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等當地科技巨頭(通常稱為BAT)能夠在庇護環境下成長,並擁有整個中國市場。從那時起,這些公司通過收購和建立研究與創新中心向海外擴張,許多國家認為此舉是公然的「技術引進」,也就是技術轉讓。

3.最後,這僅僅是對中國的無知。的確,許多對當今中國知之甚少的人仍然會認為中國是製造假冒產品和為外界生產「中國製造」產品的「抄襲」國家。事實是,他們現在正在培養創新領導者,並且是被擊敗的人。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深圳,深圳一直在發展成為自己的創新中心。從無人機生產商DJI到iPhone生產商富士康,深圳被稱為中國的硬體矽谷,深圳擁有許多生產我們今天看到的高科技產品的公司。它已將自己定位為許多電子製造商的硬體和物聯網中心,也是中國科技創業公司的熱點。當人們可以自由享受中國的低成本生產時,無知曾經是幸福。無知現在已成為迫在眉睫的收購威脅。

「中國對英語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但事實並非如此。」 Coursera的聯合創始人,人工智慧的先驅之一Andrew Ng引用了他的話。

未來將是技術主導的未來,而中國已經做好準備成為未來的一部分。習近平主席了解維持中國經濟增長的困難,並了解技術向數百萬企業擴展並消除低效率的潛力,同時使最終消費者受益。

但是,天真地得出結論,中國將僅憑先進技術就超過美國。美中之間發生貿易戰的可能性只會使中國受益,因為它具有規模經濟和單一,獨立市場的優勢。與美國之間持續的貿易順差證明了美國對中國商品的依賴,而貿易戰只會隨著消費品價格上漲而傷害該國。由於貿易戰的可能性,2018年第一季度的貿易順差猛增近20%,達到582.5億美元。此外,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BRI)擴大了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 “一帶一路”倡議預計將耗資超過一萬億美元,並影響全球60%的人口,是自中國長城以來中國最大的一項事業。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擁有控制世界的資金,技術和影響力。

總而言之,中國已經從一個模仿國家發展成為一個創新國家,從一種生產產品到一種發明產品。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是西方國家視其為理所當然而忽視其崛起的大象。也許現在是時候讓世界了解一下中國,並具有諷刺意味的複製他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對於美國而言,合作可能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前進方式。

Total
0
Shares
相關文章